近期,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加强“开盒”问题整治工作,从阻断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和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明确了工作要求。这次整治工作具有“全链条”治理的特征,意在从信息的收集、发布到流传和交易等多个环节入手,切实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
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并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行为被称为“开盒挂人”。近年来,部分网民甚至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开盒”行为,使受害者在网络空间暴露于舆论攻击之下。
对此,中央网信办提出全力切断此类信息的传播渠道,并督促网站平台深入清理售卖“开盒”软件、教程或服务的信息,以及各类违法发布个人信息、引导用户参与“开盒”的账号或社群。
平台在加强内容审查的同时,还需完善用户举报机制。通知要求,平台要设置举报入口,优化响应速度,帮助用户及时识别并处理潜在风险。同时,继续升级此前在网络暴力整治中搭建的防护体系,落实网络平台企业的治理主体责任,赋能用户抵御“开盒”行为侵扰。
整治工作还要求加大打击惩治力度。中央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泄露、盗取、贩卖个人信息,以及利用个人信息开展违法犯罪活动等行为。这就意味着,针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开盒”行为,将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近年来,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打击信息泄露的制度不断完善,有关部门也持续发力整治“开盒”行为。
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从司法角度进一步明确“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认定标准。例如,非法获取他人50条以上的行踪轨迹信息,或5000条普通个人信息,即可定罪。这为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办理信息泄露案件时提供了明确可行的标准。
打击力度明显增强。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在“净网”专项行动中集中整治非法交易个人信息的行为,全年共破获相关案件7000多起,查处多个黑市交易平台,打掉一批长期从事信息非法获取和倒卖的团伙。
此外,2024年8月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也为整治“开盒”提供重要依据。这一规定明确“网络暴力信息”的定义,涵盖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煽动仇恨等多种表现形式。换句话说,许多“开盒”后的跟风围攻、舆论施压、名誉攻击等行为,均将依法受到惩处。
遏制“开盒”乱象,离不开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个人在日常网络行为中应加强信息保护。很多“开盒”行为都源于一点蛛丝马迹,经过拼凑、扩散和再加工,最终造成信息曝光。在点外卖、寄送快递、线上招聘等场景下填写个人信息时,要学会隐去诸如居住地门牌号、身份证号等信息。
另一方面,广大网民也应筑牢道德底线,不因猎奇心理或群体情绪而传播“开盒”信息,更不能主动发起“开盒”行动。此外,控诉违法行为应通过正规法律渠道,而不是在网上跟风“开盒”,扩大事态影响。
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遏制“开盒”行为,减少网络暴力,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理性、有序的交流空间。
(来源:半月谈)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