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海风掠过永丰河岸,八艘木质船屋民宿如珠链沿水铺展,赶海乐园里游客追着鱼群的欢笑声穿透潮声。这个因海而生、因海而兴的村落,曾困于“靠海吃海”的单一模式,如今却以“用海生金”的智慧,在深蓝浪潮中书写出“海洋共富”的鲜活注脚。
“过去我们是‘靠海吃海’,现在是‘用海生金’。”老十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崔建玉站在红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指着马路对岸的渔船说。1978年建造的“红光号”作为老十五村第一艘捕捞渔船,现在早已朽败不堪,如今它的“后辈们”——改造后的船屋民宿,正以新的服务形式迎接着游客。这个传统小渔村的蝶变,印证了东营以海洋产业升级带动共同富裕的坚实步履。
退渔上岸:老渔民的“第二人生”
在船屋民宿“船老大”房间里,60岁的李秀荣正弯腰整理床单。除了日常民宿保洁以外,中午她和几位老姊妹再赶去村里的幸福食堂做做午饭,日子紧凑又充实。“以前靠海吃饭,靠的是一张网、一艘船。”站在船尾露台上,李秀荣望着面前的永丰河回忆,“那时候村里90%的人都是渔民,风里来浪里去。可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渔船越换越大,我们这些‘老把式’反而成了‘落后产能’。”
2020年,老十五村启动“新渔民计划”:一方面引导50岁以上渔民转型上岸,另一方面,整合村里的滩涂、渔船、海域资源,发展文旅、深加工等新业态。“现在伏季休渔期,不出海打鱼的日子,还能上岸参与海产品养殖及旅游业服务等工作,比原来单纯出海时收入稳定多了。”村民牛长滨心里有个账本,“以后上岸了,渔船入股有分红,村里还有集体经济分红12000元。”更让他骄傲的是,女儿牛辉毕业后没再像他当年那样“漂在海上”,而是回村开了家虾蟹、海参等养殖、加工的水产公司,乘着电商的东风,销售额一年比一年好。
像牛长滨这样的转型渔民,在老十五村已占到80%。他们有的成了民宿管家、有的在海产品加工厂当技术工,还有的在赶海小乐园教游客“瓮中捉鱼”——曾经“靠天吃饭”的渔民,正以新的身份,继续书写与海的故事。
三产融合:从“看海”到“玩海”的全链升级
沿着永丰河往村南走,就到了老十五村的“渔海传说文化园”,也是村民口中的“聚宝盆”。园区里有赶海小乐园、无动力乐园、休闲垂钓区、船屋民宿四大板块连成一片,四季有景,季季有“戏”。
“正月里办冰雪节,三月摸‘嘟噜子’(小螃蟹),五月到十月抓蟹垂钓,全年都有。”崔建玉翻开全年活动表,“2024年十一黄金周首次开园,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今年清明、五一假期的‘渔家有喜’主题游,还有端午小长假,共接待游客50000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超50万元。”
在“奇幻蟹岛”项目区,7岁的济南游客朵朵钓起一只巴掌大的梭子蟹,正举着钓竿欢呼。“以前带孩子看海,就是踩踩沙滩、拍拍照,现在能亲手钓蟹、摸鱼,还能学做虾酱,孩子玩得不肯走。”朵朵妈妈指着旁边的“海哥厨房”说,“钓的蟹可以拿到这里加工,现蒸现吃,鲜得很!”
“游客要的不是‘看海’,是‘玩海’‘品海’。”崔建玉介绍,老十五村的文旅产业不是孤立的,而是串起了一二三产的“全链条”:一产的养殖基地为垂钓、赶海提供活鱼活蟹;二产的海产品加工厂(村里有3家合作社)将游客钓的鱼蟹制成即食海鲜、虾酱、鱼干,通过抖音店铺销往全国;三产的文旅活动又为一、二产导流,将渔家文化打造成研学标本,以及游客喜欢的体验模式,形成“养殖—体验—加工—销售”的闭环。
村东头的“海哥食品加工厂”里,46岁的王大姐(化名)正熟练地往真空袋里装虾酱。她原是村里的养殖户,现在既是加工厂的工人。“以前卖虾酱论桶,现在装成小罐,贴上‘老十五村’的商标,一罐能卖38元。”她笑着说,“上个月我光加工费就挣了6000多,比自己养虾划算。”
共富密码:大海馈赠的“幸福积分”
老十五村的变化,藏在一组组数据里:2024年村集体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从最早的3000元涨至12000元。
暮色渐浓,永丰河上的船屋亮起暖黄的灯光。牛长滨站在“船老大”民宿门口,看着游客们提着刚钓的螃蟹往回走,忽然想起这些年那个在船上颠簸的自己。“那时候总觉得海是‘讨生活’的地方,现在才明白——海是‘过日子’的地方,更是‘过好日子’的地方。”
“经略海洋不是口号,是让每片浪花都能溅起幸福的涟漪。”崔建玉望着远处的养殖区,那里白色的浮标像散落的珍珠,“我们村的‘民富经’,说到底是把‘靠海’变成‘用海’,把‘资源’变成‘资产’,让每个村民都能从海洋经济里分到‘一杯羹’。”这座渤海之滨的老渔村,正以“深蓝”为笔,在潮起潮落间,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民富”新章。
今年6月24日,东营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标定前行航向,安排部署四个方面重点任务,释放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海洋强市的强烈信号。老十五村从“靠海吃海”到“用海生金”的转型,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海洋经济带动共同富裕的生动画卷。其通过退渔上岸推动渔民转型、三产融合实现产业升级、资源变资产促进村民增收的实践,为沿海村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样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富民的“春风”将吹进越来越多的传统渔村。(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王帅)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