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AI赋能教育:构建师生数字素养新高地

壹点探校 昨天17:36

为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及教育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政策要求,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已成为高校改革的核心任务。复旦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规定中明确提出了“六个禁止”,严格规范AI工具在论文撰写中的使用;华东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制定的学生指南则要求使用者清晰标注AI生成内容与个人原创部分,并限定AI生成内容占比不得超过全文20%;上海交通大学最新规范强调学生须坚持人工智能的辅助学习定位,遵守课程相关使用规则,违规将追责,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场景中加强监管以防范学术失范行为。

基于以上高校实践探索与政策导向,山东建筑大学将数字素养纳入师生必备素养体系,实施分层赋能计划。2025年成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工作坊”,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AI工具应用与教学设计能力,培育高水平数字教师队伍;同步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实践项目—创新训练”四阶培养链,促进学生从工具应用到思维重塑的跃迁,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的数字公民。在伦理意识强化方面,依托校院两级课程思政中心,2027年前完成所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修订,将数字伦理教育深度融入教学体系,规范引导师生合法合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和资源进行科研、教学和学习,加强师生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和风险的认知,提升数字安全意识和对错误信息或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师生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过度依赖。

未来,山东建筑大学将聚焦师生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的核心能力提升,实施三大关键行动:首先,深度推进数字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在现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实践项目-创新训练”链条基础上,在修订课程大纲时明确嵌入人工智能工具应用、数据批判性分析及伦理风险评估等模块,确保学生能在专业学习中自然习得数字化生存与创新的核心能力。其次,启动“AI伦理实践工场”项目,依托校院两级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从2025年起建设覆盖全校的算法偏见分析、科研数据合规使用、AI生成内容版权辨析等真实案例库,让师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字伦理规范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最后,构建数字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将师生在科研、教学及学习中合法合规、负责任地使用AI技术的表现纳入教师发展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这些紧密围绕素养与伦理核心的行动,旨在锻造师生既能驾驭智能技术浪潮,又能坚守人文价值底线的“数字公民双核能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与伦理基石。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责任编辑:王婷婷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