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治-管”全病程医联体协作网络-论坛:AI赋能 全程关爱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5:55

 6月29日,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眼底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完善慢性眼病管理体系,为眼底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筛-治-管””全病程医联体协作网络交流会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盛大启幕。

会议伊始,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党总支书记王婷发表了开场致辞,对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着重强调了眼底慢病管理通过医联体协作网络实现全病程管理的优化,从早期筛查精准化、治疗规范化到长期管理智能化,以早筛和优质管理为切入点,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网络,作为山东省眼科学会主委单位,将持续着力于医疗体系建设,推动“筛-治-管模式”标准化落地,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

会上,首先由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赵博军教授解析了规范Loading的实践路径,他指出眼底病的规范化治疗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患者教育是关键,需用通俗语言解释疾病的不可逆性,强调初始3-5针的负荷剂量治疗,AI辅助随访、远程医疗和家用监测工具(如OCT)可优化慢病管理,而医保政策和数字化病历系统则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担。最终目标是通过医患协作、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眼底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保护患者视力与生活质量。

随后,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张薇玮教授阐述了全病程管理模式是推动眼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眼科因DRG支付体系下面临CMI值偏低、医保结余结构不合理等挑战,需通过优化临床路径实现"精英科室"向"明星科室"转型。核心策略包括:将玻璃体腔注药等操作转为日间/门诊治疗,释放住院资源给高CMI值手术;建立智能化一站式诊疗中心,整合预约、检查、治疗、随访全流程,提升患者依从性;最终实现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和患者体验的三重提升。

在第一篇章的讨论环节,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黄灏教授强调了规范抗VEGF治疗对打破黄斑病变恶性循环的重要性,指出早期强化治疗能有效保护血视网膜屏障功能;金华市中心医院的张翔翔教授通过真实案例警示完善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强调沟通技巧应包含疾病预后全景;合肥京东方医院谢维教授聚焦标准化流程建设,详细分享团队"医疗助理"制度如何通过电子病历与定期电联实现闭环管理,提出的"首次体验决定长期依从性"观点;徐州市中心医院王海为教授结合基层特点,指出农村患者常因认知局限中断治疗,建议用"质朴语言"替代专业术语沟通。

第二篇章是由两家医院针对全病程“AI玻注预约及慢病管理”优治经验分享。首先是来自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王淑娜教授,她分享了AI智能在眼底病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经验。其团队通过一站式玻璃体腔注药中心和AI预约系统,将注药流程缩短至2-3小时,显著提升诊疗效率。接下来是来自滨州沪滨爱尔眼科医院的张立华教授,他介绍医院通过AI智能平台显著提升了眼底病慢病管理效率,医院将传统纸质建档升级为智能系统,患者扫码即可完成信息录入和预约,建档时间缩短80%。平台整合了AI电话随访(接听率达80%)、治疗进度可视化追踪、未达标患者自动预警等功能,使三针规范治疗率从不足40%提升至70%

在讨论环节中,枣庄市立医院冯梅艳教授指出AI慢病管理显著提升了基层医院效率,通过24小时科普推送和患者自主教育解决了医患沟通时间不足的痛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晶琳教授从跨学科角度提出AI系统的2.0升级方向,建议整合眼底血管分析、血糖监测等多元数据,通过算法预测患者治疗周期;苏州大学附一院夏蔚教授肯定了AI在老年患者管理中的价值,提出如何避免患者"机械式赴约"而不做必要检查;泰州市人民医院俞学群教授通过接手援疆同事患者的实践案例,对比人工与AI管理的差异,发现AI虽降低80%工作量,但患者赴约率较人工随访低15%;德州市德城区中医医院王伟教授结合二级医院特点,分享他们团队通过AI建立转诊患者池,与内科共享数据,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率提升40%。

会议最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副院长原公强进行了总结。本次会议围绕眼底AI慢病管理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智能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和诊疗效率,通过预约提醒、数据整合等功能实现规范化治疗。展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AI系统的精准性,开发多模态数据分析模块,强化跨学科协作,同时保持人文关怀与个体化治疗。期待通过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构建更智能、高效的眼底病全程管理模式,最终实现患者视力预后与医疗质量的双重提升。

 

责任编辑:贺照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