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焕新开馆,科技赋能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4:28

7月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经过全面升级改造,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式焕新开馆。

这座承载着齐鲁抗战记忆的数字殿堂,通过元宇宙、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与历史叙事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从传统展陈向沉浸式体验的跨越,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技术赋能:跨终端无感畅游,打破时空壁垒

由于建成时间已近10年,原纪念馆面临加载速度慢、兼容性不足、移动端体验弱等问题,因此,升级后的纪念馆首要突破在于技术引擎的更新迭代。依托WebGL三维图形渲染和云端渲染技术,观众无需下载任何额外程序,即可在电脑、手机、VR设备等多终端无缝衔接“云端畅游”,实现“跨终端无感畅游”,用户体验显著提升。

全新推出的AI数字人导览“莞莞”成为智能交互的亮点。这位虚拟讲解员不仅能精准解答“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作用”等历史问题,还能根据观众兴趣定制参观路线,让历史知识触手可及。

同时,纪念馆官网配合上线的山东抗战历史知识图谱系统,整合5000余个历史节点,以可视化方式动态呈现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的关联,支持智能检索和深度关联查询,让碎片化历史信息“智联成网”。

内容革新:让文物“开口”,激活历史细节

纪念馆全新打造“抗战精神传承厅”,系统展示山东在红色文化保护、教育推广、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纪念馆内新增图板近百幅、图书30余部、视频20余部、文物10余件及4个大型场景,据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新馆项目建设负责人介绍,“抗战精神传承厅的设立,将展馆定位从‘历史陈列’拓展至‘启迪当下’,生动展现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实践,彰显山东在红色基因传承中的担当。”

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建模,许多珍贵文物得以360度全景展示,观众轻触屏幕即可放大观察每一处历史痕迹,让静态文物“重现生命”。

值得关注的是,纪念馆布展大纲和版式稿均经严格审定——在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指导下,吸收了北京大学、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及省内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单位抗战史专家的意见,确保史料翔实、叙事严谨。

体验升级:智慧互动体验,拉近历史距离

颇具突破性的是,纪念馆创新引入元宇宙技术打造的沉浸式虚拟空间,支持百人同时在线。

“在这里,天南海北的观众可以同步参观展馆、实时语音交流,甚至协作完成特定研学任务。”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个性化的虚拟形象参与线上主题党日活动,这种形式让红色文化学习从“单人浏览”跃升为“群体共鸣”,打造了一个真正的线上精神家园。

聚焦年轻群体认知特点与体验需求,此次纪念馆升级在交互场景设计上大胆突破,通过多元技术融合构建引人入胜的互动体验。

在沉浸式体验区,互动体验更趋多元:“时空对话”装置借助全息投影实现与英烈跨时空交流;“翻边战术”互动游戏让观众化身指挥员,重现山东抗战经典战例;红歌互动区采用智能点唱系统,提供即时趣味评分;“烈士笑脸墙”用AI技术精心修复数百位烈士生前最灿烂的笑容,触达即显生平。

同时,参观者可在特定点位扫码生成融合个人形象与抗战元素的专属纪念海报,一键分享至社交平台,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跃然成为“可感知、愿参与、乐传播”的时代话语。

“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鲜明、史料翔实、受众广泛、形式创新,其探索具有典型意义,在传播力和互动性上相比实体馆独具优势。”中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王聚英评价,纪念馆此次升级精准契合了青少年等群体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习惯,极大地拓宽了覆盖范围,有效强化了观众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情怀。

据了解,新馆开放后将持续推出线上研学、知识竞赛、线下联动体验等活动,让抗战精神在数字时代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张子慧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