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滨,黄河之畔,动能澎湃。
在山东滨州,一股由青春力量驱动的发展浪潮正奔涌不息。
7月1日至2日,2025年第一期“青春当先开新局”融媒采风活动走进滨州,从智能制造车间到生态农业基地,从科技攻坚实验室到乡村振兴第一线,深入探寻这座城市如何以青年之力,赋能民营经济向“新”而行。
科技攻坚:青年智慧铸就“硬核”实力
走进山东开泰集团智能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挥舞,智能抛喷丸设备高效运转。
这家深耕抛喷丸清理装备16年的行业龙头,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技术,填补了智能喷砂机器人的国内空白,其智能抛喷丸清理成套设备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1.02%、国际市场占有率23.07%,勇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辉煌背后,是一支支充满创造力的青年军。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开泰集团深谙此道。公司本土培育高级工程师12人、工程师42人、技师150人,其中“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达百人。36岁的李福庆就是开泰集团培养的青年工匠之一,从一线技工成长为生产总监,他领衔的“李福庆工匠创新工作室”也化身创新引擎。
2012年春节前夕,结婚刚满一周的李福庆接到前往巴西主导设备生产线安装任务,这一待便是半年多时间。李福庆坦言:“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成功离不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该团队近两年斩获9项创新成果、6项发明专利,其研发的“一种基于天车平台的智能喷砂机器人”为企业创效超1300万元。工作室更成为技能传承的摇篮,通过“教、授式培训”和技能比武,培养技术骨干53人,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同样以技术突围的,还有山东昊润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昊润)。总经理李泽芳带领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的研发团队,向地下水监测领域的国际垄断发起挑战。
这位荣获“山东省十大最具科技创新女企业家”的青年领军者,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发出遥测水位计,实现地下水水位水温全自动远程无人值守长期稳定监测,突破3D-MEMS硅电容技术壁垒,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的多源、多方式远程传输。
该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的山东昊润副总经理段丛丛表示:“当时国内市场被欧美设备占据,数据安全令人担忧,我们自主研发了国产设备后,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地下水监测数据安全。”
如今,山东昊润的设备不仅守护着全国20多个省份的地下水安全,还参与了三江源、黄河流域重大生态工程,用青年智慧筑牢国家数据安全防线。
绿色革命:青年创新引领资源革新
绿色转型浪潮中,滨州青年以创新思维开辟新赛道。
山东友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友泰科技)的青年骨干们,则在工业生产的“三废”治理与资源化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创新力。在公司硫磺动力车间,以副操张凯迪(同时担任公司团委副书记)为骨干的青年突击队,正专注于尾气深度处理工艺革新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他们面对“新鲜水pH值与二氧化硫尾气中和矛盾”的技术难题,迎难而上。这支平均年龄仅27岁的攻坚小组分工协作,深入车间采集数据、记录波动。张凯迪巧妙运用“问题拆解法”进行工艺分析,团队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与调整,成功将洗涤塔pH值稳定在5.8的关键水平。这一突破不仅有效缓解了管线设备腐蚀,延长了设备寿命,更实现了每小时节水4立方,全年可节水高达32000立方,为公司带来了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
同时,山东友泰科技整体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也走在前列。公司荣获“2024年度山东省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单位”称号,其核心示范项目——三泥资源化清洁生产项目,是将污水处理产生的危险废物“三泥”引入生产装置,巧妙地替代部分蒸汽进行利用,解决了环保处置难题,降低了处置成本,是公司践行“节能降耗减排”绿色理念的生动实践。
农业产业化“排头兵”滨州中裕食品的绿色循环实践,在青年科研骨干手中得以不断深化——小麦产业研究院院长刘通通,这位江南大学硕士扎根滨州,致力于小麦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
他负责的“小麦麸皮高值化综合利用”项目取得突破,将麸皮价值提升十倍至每吨2万元。这项被写入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成果,是中裕打造“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产业链”、实现资源“吃干榨净”的关键一环。
中裕更在全国首创了“三产融合、绿色循环”模式,打造了包含高端育种、生态养殖等十大板块的小麦全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到119.88亿元。
滨州中裕食品的产业链上,青春力量在每一个环节闪光。在这里,一粒小麦演绎出“三产融合”的共富传奇。
“既要实验室里搞科研,也要田间地头做实践。”中裕育种研发中心主任李恒钊向采访团讲述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在试验田中的故事。
中裕食品的试验田凝结着李恒钊多年心血,每一寸土地都凝聚着毫米级的极致匠心。“现在农业机械都很先进,加快了普通农田的种植效率。但是试验田不行,基本上只能是纯人工种植,播种这百亩试验地需纯手工劳作一个月,一粒麦种的混杂,多年心血就可能付诸东流。”这位被誉为企业“麦田守望者”的“滨州工匠”,十年如一日坚守田间,成功选育出裕田麦126等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其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进口小麦,减少了进口配额,推动滨州优质麦种植面积从零跃升至近百万亩。
李恒钊创新工作室汇聚起一批高学历青年“新农人”,他们不仅育良种,更将技术送到农户身边,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黄河三角洲生根发芽,筑牢了粮食安全与产业兴旺的基石。
滨州实践:厚植沃土,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青年人才为何能成为滨州创新的主力军?
这离不开共青团在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上的创新担当作为。
近年来,团滨州市委心系广大青年,坚持为党育人,不断提升共青团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结合“青春铸魂、青春强基、青春护航、青春建功”四项行动,更好地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激励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以“青春建功”为例,今年以来,围绕服务大局,团滨州市委鼓励、推动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招商引资、工业经济、项目建设、助力市场活力提升等“三大战役”“三大行动”。
数据是行动结果的直接说明——今年以来,团滨州市委扩容“招商青年大使”规模,举办“税助发展”等青年企业家专场活动30余场;围绕重点项目,成立100支青年突击队;新建“渤海国际-渤海老街-奥莱·青春广场”等一批青年友好新阵地,组织开展青春市集、青年音乐节、青春嗨乐购等活动100余场……
在此过程中,团滨州市委持续做强青年人才支撑,开展寒暑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征集岗位3300余个,推动北京大学等实践团来滨调研并举办“返家乡”成果展示大赛,开展“青鸟计划”高校路演15场,举办专场招聘会8场,达成就业意向2000余人。
此外,团滨州市委扎实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努力完成“滨滨学堂”“青年夜校”等民生实事和改革成果,推动“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为、人才更出彩”。
黄河奔腾涌入海,青春当先开新局。如今的滨州青年,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以“科技攻坚”锻造产业硬脊梁,以“绿色革命”重塑发展新逻辑,以“全链思维”深耕乡村振兴沃土,在渤海湾畔奏响了向“新”而行的激昂乐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