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半岛晨报 昨天15:15

近期气温升高,雨水频繁,这种高温潮湿的环境特别有利于各种野生菌类的旺盛生长,这个时期往往也是野生有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甚至死亡。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不采、不食野生蘑菇是预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毒蘑菇中毒有哪些类型?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毒蘑菇种类达400多种,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根据蘑菇中毒临床表现主要分为8种类型,分别是胃肠炎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神经精神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光敏性皮炎型和混合型。如果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可能更为复杂,甚至危及生命。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是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患者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不再有任何中毒症状,患者自觉康复,之后便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导致此类中毒的蘑菇包括鹅膏属的一些剧毒种类,环柄菇属和盔孢伞属的一些种类。 如何识别野生毒蘑菇? 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广大市民,如果仅凭经验,如形态、气味、颜色、生长位置、有无虫食、是否流汁等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有人认为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色彩不鲜艳的蘑菇无毒,实际上部分色彩不鲜艳、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是剧毒种类,如鹅膏类;有人认为与银器、大蒜、生姜等同煮会变黑的蘑菇有毒,实际上毒蘑菇和银器、大蒜、生姜等接触不会产生反应;有人认为掰开蘑菇后有“乳汁”或会变色的有毒,实际上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食用菌。部分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还有人认为生蛆或生虫的蘑菇无毒,实际上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 由于野生蘑菇种类繁杂,目前主要通过菌类专家根据毒蘑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但部分有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也很难单凭肉眼辨认,需要科学实验来判定。也就是说目前没有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地识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 野生蘑菇中毒后如何自救? 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扣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如果有剩余蘑菇样品或食用的蘑菇的图片,请一并携带,可以帮助鉴定毒蘑菇种类及判断中毒类型,实施针对性救治措施。 市疾控中心提醒,切勿从农贸市场、路边摊贩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自制野生蘑菇冻品、干品同样具有高风险。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