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雨涵
把2D电影看出4D电影的效果,《F1:狂飙飞车》做到了。
当赛车以300+公里的时速冲出,观众立马获得了极强的推背感;引擎的巨响穿透座椅,仿佛在胸腔内轰鸣;赛车过弯时,观众更是禁不住旁边倾斜身体……
“人在电影院,魂在车上飞”,2D的电影,愣是看出了4D的效果,这片子的“速度魔法”,真是有些神奇。
《F1:狂飙飞车》是由苹果原创电影公司(Apple Original Films)出品的F1赛车题材电影,由布拉德•皮特领衔主演,于6月27日在北美和中国内地同步上映。该片讲述了退役车手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复出,作为导师辅助年轻车手乔舒亚•皮尔斯(戴姆森•伊德瑞斯),并与他组队最后一次在赛道上争取荣誉的故事。
从剧情梗概来看这又是一个俗套的好莱坞故事,仿佛美国版的《飞驰人生》。虽然剧本差强人意,但是无可争议的视听语言,仍将这部影片拉升至高位,在豆瓣获得8.6分,刷新了2025年好莱坞电影最高纪录,成为今年暑期档目前为止口碑最佳的影片。
这是一部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并且重新定义了赛车电影的美学高度。《F1:狂飙飞车》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拍摄技术的突破。导演科辛斯基将《壮志凌云2》的实拍美学推向新高度,90%的赛道镜头由真实赛车在真实赛道上完成,特制IMAX摄影系统以克为单位计算配重,确保在300公里时速下仍能稳定捕捉演员面部肌肉的抽搐。微型摄影机阵列创造的360度视角,让观众得以从方向盘后方目睹微观细节——飞溅的橡胶颗粒、被速度扭曲的视野边缘、座舱内混着机油味的急促呼吸……给观众带来赛车手第一视角的震撼感官体验。
中国首位F1学院女车手师炜表示,这一视角全球仅有约二十人能在现实中体验,“平时F1转播中的车手第一视角,只是车载摄像头的普通画面,清晰度与现场感远不及此。”
这部由苹果原创电影公司(Apple Original Films)出品的影片,也渗透了这家科技公司以技术反哺内容的理念。iPhone改装加入影片拍摄,带来了独特的“肉身临场感”。导演科辛斯基坦言,这种技术突破让观众“仿佛坐在赛车的神经末梢”。
在CGI统治电影工业的当下,90%的实拍显得有些笨拙。但导演科辛斯基表示:“观众永远渴望真实——因为真实有灵魂。”以笨拙的真实感唤醒观众被数字特效麻痹的感官神经,以肉身来呈现力学奇迹,《F1:狂飙飞车》的诚意令观众动容。
此外,混音师在赛道布置140个特种麦克风,收录引擎低频轰鸣与轮胎摩擦高频嘶鸣。汉斯•季默的配乐以“静默心流”对抗速度噪音,形成独特的声画张力。
七届F1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作为制片人深度参与,导演科辛斯基更要求主演每天承受超过正式比赛强度的离心力训练。布拉德•皮特为此接受4个月体能特训和千圈赛道驾驶,亲自操控F1赛车完成镜头。导演还要求演员在真实比赛周末与梅赛德斯、红牛等车队同场竞技,利用赛事间隙完成拍摄。他将虚构故事嵌套于2023赛季真实赛事中,形成“虚中有实”的效果。
同样是赛事故事,但《F1:狂飙飞车》不是《速度与激情》那般的孤胆神话。影片摒弃了传统赛车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叙事,而将更多镜头对准赛车之外:维修区“2.9秒”极限速度换胎的精密协作,策略室的数据分析,车队内部的权力博弈,无线电中杂乱的龃龉争吵……
在对换轮胎方案产生争议时,桑尼(布拉德•皮特 饰)坐在车里“罢工”,以此倒逼机械师放弃保守的硬轮胎方案,给他换上软胎以此突出重围。从战术讨论到心理博弈,电影高度还原了F1赛事的真实图景。赛车不仅是场地上的跑圈,更是一个整体的团队协作,领奖台的背后有着众人的智慧。
老将桑尼与新秀乔舒亚之间从互相敌视到并肩作战,也象征着赛车精神的薪火相传,暗合F1运动从经验时代向科技时代的转型。凯莉•康顿饰演的技术总监凯特•麦肯纳,其冷峻精准不亚于任何男性角色,打破了赛车题材中女性作为“花瓶”的刻板印象。
即便不是FI车迷,普通观众也都在这部影片中感受到血脉偾张,体会到F1这项顶级运动赛事的魅力。《F1:狂飙飞车》不仅呈现了F1的速度美学,更揭示了这项运动的灵魂:它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车手在极限边缘的抉择,是团队协作的热血,是人类从体力到头脑上对力学极限的挑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