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见黄河口丨从“蓝海”到“金山”,海洋富民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论见黄河口 昨天18:14

海风徐徐吹过,东营垦利老十五村的木质船屋民宿沿河岸铺开,赶海乐园里欢笑声阵阵。这个曾困于“靠海吃海”单一模式的渔村,如今以“用海生金”的智慧蝶变。2020年“新渔民计划”启动后,村里80%的渔民转型上岸,村里串起“养殖—体验—加工—销售”全链条,2024年村集体收入56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1.2万元。老渔村上演了一场“海洋共富”的鲜活故事。

近年来,东营持续实施两轮海洋强市建设行动,聚焦海洋经济发展,通过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发展海洋文旅、共享蓝色红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一幅“渔业强、渔村美、渔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破局“靠海吃海”,以转型打开共富新路。老十五村的蜕变,始于对传统路径的突破。当老龄化与捕捞业规模化形成矛盾,老十五村集体以“退渔上岸”破题,引导渔民转型,将人力“短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跳板”。老渔民化身民宿管家、加工技师,年轻人回归故土创办电商公司,伏季休渔期变为文旅旺季,人力资本的重新配置让“落后产能”焕发新生。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离海上岸”,而是将渔民技能与海洋资源创造性结合,让每个村民都能在产业链中找到增收支点,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激活“蓝色引擎”,以三产融合释放共富效能。河口区通威“渔光一体”生态园的实践,为海洋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了创新范本。该园区以“渔业+光伏+文旅”三产融合为核心,构建起“生产—发电—体验”的全链条生态闭环。智慧渔业板块通过循环水养殖系统年产300余吨优质水产品;建设200兆瓦光伏发电阵列,年均发电量达到2.7亿度;休闲观光板块建设渔光小镇,修建渔岛、观光长廊、体验平台等,实现渔业与旅游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使单位土地产值提升,更将黄河口生态优势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推动渔村从资源依赖型向场景驱动型转型。

解码“共富密码”,以制度创新共享蓝色红利。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镜湖新村通过“三变改革”,创新“三产融合+土地流转”模式,投建鲁北对虾科创园,实现滩涂“蓝色银行”转型。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红、集体资产收益分红、多样化就业岗位构建起多元增收体系。除此以外,村里还通过康养服务、幸福食堂等制度设计,让70岁以上老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均能共享发展红利,避免了“富少数人”的困境。

当东营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标定航向,这片深蓝海域正掀起更多共富浪花。乡村振兴的蓝图上,需要的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硬实力”,更是让每个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的“软智慧”。期待越来越多沿海村落以海洋为笔,在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绘就更多潮声与笑声交响的生动图景。(大众新闻记者 王帅)

责任编辑:马瑞琳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