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齐鲁壹点 连宁燕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各地医院中医科纷纷推出相关特色服务,除了被大家所熟悉的三伏贴,还有另外一种冬病夏治的中医传统疗法——三伏灸膏肓备受关注。
“我可能是长的太瘦了,平常就体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我这种情况适合做三伏灸膏肓吗?”“我有支气管炎,医生建议用三伏灸膏肓做辅助治疗,今天特意来看看。”近日,在威海市立医院院中医科(田村院区)有不少前来咨询三伏灸膏肓的市民。
当形容一个人病的很严重时,人们常会使用“病入膏肓”这个成语,这里说的膏肓其实是人体上一对重要的穴位。膏肓穴是人体膀胱经上的一个大穴,取穴时呈坐位或俯卧位,双手交叉紧抱双肩,使肩胛骨充分打开,从大椎穴向下找到第四胸椎棘突下,再旁开三寸处(左右各一)。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盛赞:“膏肓俞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灸膏肓穴具有扶元培本、调理脏腑、通行气血、顺接阴阳之功,尤其对难治性疾病、病久而虚的脏腑虚损性疾病有效。可增强患者自身抵抗力,改善慢性疲劳综合症等各种虚劳慢性疾病,无病者可强身健骨,体弱者助体康复,尤其是鼻炎、失眠、上热下寒、体虚易感、头晕目眩、肢体倦怠、神经衰弱、慢性疲劳、不孕不育、湿疹、荨麻疹、内分泌失调、哺乳期及产后汗多体虚等各类疑难杂病。
依据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进行膏肓保健灸,能增强体内的阳气,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冬病的目的。威海市立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田裕豪介绍,三伏灸膏肓大补虚损,可改善久病体虚、羸弱消瘦、神疲乏力(五劳七伤),还能养肺调心,可调理慢性咳嗽、气喘、肺气不足、心慌心悸,在促进气血运行,消散深伏脏腑经络的风寒湿邪及瘀血等通达阳气方面也有显著疗效。“膏肓穴应用十分广泛,是调理多种慢性虚损性疾病的关键穴位,夏季艾灸此穴,可借天时之阳祛除最深层的寒湿瘀滞。但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膏肓穴位于背部,自行操作难度较大,对比居家操作,专业医护人员定穴更加精准,能确保热力深透,且督灸覆盖面积更大、药物渗透更深,可显著提升温通经络的效率。”田裕豪提醒,三伏灸膏肓两三天后可能出现肠鸣矢气增多,肚子会发出咕咕响的声音。体质偏寒的,可能有排寒反应,比如腹部或身体发凉、微汗或嗳气等现象,多属正常反应,注意保暖避风即可。
威海市立医院院中医科(田村院区)已开展督灸疗法多年,该项目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通过艾灸督脉脊柱段及两侧关键腧穴(包括膏肓穴),综合发挥经络、药物与艾灸的多重作用,可实现“益肾通督、温阳散寒”之效。这个夏天,不妨趁“热”打铁,让传统中医威健康保驾护航!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