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直击|手术室里的“温柔守护”:五个月宝宝的多指手术记

医线直击 08-07 3462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蕊 实习生 钱玺羽

“这小家伙,刚进手术室时还睁着黑溜溜的大眼睛到处瞧,我们用医用手套吹了个小气球,画上笑脸逗他,没一会儿就乖乖睡着了。”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王梅静回忆起五个月大男婴冉冉(化名)的手术场景,眼里满是温柔。看似寻常的夏日清晨,一场为小生命量身定制的精细手术,正在这里温暖上演。

一声啼哭后的“小插曲”

今年2月,魏女士在当地妇幼保健院迎来了儿子冉冉。然而这份初为人母的喜悦,被医生一句“孩子左手多了个指头”轻轻敲碎。“孕期所有检查都做了,压根没发现异常。”魏女士至今记得当时的愧疚,“总觉得是自己没照顾好,看着他小小的手,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冉冉的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多指畸形”,也就是俗称的“赘生指”。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主任王鑫解释,这类手部先天畸形并不罕见,“现在孕期筛查技术进步,发生率比以前低了不少,但仍有一定概率。多数像冉冉这样的赘生指,手术切除后对功能和外观影响很小。”

可对魏女士来说,这个“小插曲”足以让她辗转难眠。满月后她带着冉冉跑了多家医院,医生们的建议出奇一致:建议6个月左右手术。“趁孩子还不懂事就做了,免得他长大懂事后觉得自己‘不一样’。”这位00后妈妈的想法简单又坚定,她最怕孩子将来因为这小小的差异产生自卑。

7月初,经人介绍,魏女士抱着五个月的冉冉来到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让她意外的是,原本以为要等到6个月后才能做的手术,在这里很快就有了方案。

“孩子情况很典型,赘生指根基较浅,越早做恢复越好。”王鑫仔细检查后给出判断。他解释,3-6个月是这类手术的“黄金期”:此时婴儿手部骨骼尚未完全发育,术后瘢痕小,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孩子形成自我认知后产生心理负担。“曾遇到过成年患者来做手术,因为多出来的指头,从小到大不敢伸手与人握手,性格都变得内向。”

手术方案很快确定,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麻醉。“五个月的宝宝,体重才十几斤,呼吸、循环系统都还脆弱,麻醉风险比成人高得多。”王梅静立刻组织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冉冉近期没有感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也无其他基础病,符合麻醉条件;根据其手术时间不长、手术部位也不需要肌肉松弛等特点,最终决定采用“非插管全麻”的个体化麻醉方案:通过静脉给药实施麻醉,无需气管插管,既能保证无痛、舒适,又能减少呼吸道刺激,对宝宝影响最小。“就想让他美美地睡一觉,手术结束就醒,花费也低。”王梅静说。

小手术里的大温情

7月30日清晨,冉冉被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的护士们抱进手术室时,好奇地东张西望。麻醉护理单元的赵玉瑶护士长早已准备好“秘密武器”——用医用手套吹起来还画上笑脸的小气球,像哄自家孩子般轻声哼唱,趁着他注意力被吸引,麻醉医生房保军快速从静脉留置针里推进了麻醉药物。

“小家伙特别乖,没哭没闹,很快就睡熟了,我和房保军全程守护着他,当时我很紧张,眼睛紧盯着监护仪上的心跳、呼吸曲线,不断调整着麻醉深度。手术台上,王鑫主任操作精细,先是确定赘生指的根基位置,避开血管和神经,快速切除后精准缝合。整个手术仅用了20分钟非常顺利。”王梅静回忆。

当冉冉在复苏室醒来时,画着笑脸的气球又出现在他的眼前。“他醒了也不闹,就睁着大眼睛一会儿看看我们一会儿看看气球,谁逗他都咿咿呀呀回应,整个科室的人都喜欢上他了。”王梅静笑着说,医生护士轮流抱着他,像“临时家人”般哄着,直到把他安全交到魏女士手中。

让魏女士惊喜的是,孩子术后吃奶、精神都没受影响,第二天就顺利出院了。“原以为要遭不少罪,没想到这么顺利,医生护士比家人还细心。”

王鑫告诉记者,如今冉冉的伤口已基本愈合,左手拇指虽比正常侧略小,但功能完全不受影响。“随着生长发育,差异会越来越小。”这场小手术更像一次“多学科接力”:外科医生精准操作,麻醉医生镇痛并守护生命安全,护士们用爱心化解恐惧。王梅静表示,“对我们来说是常规手术,但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责任编辑:郭蕊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