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贺照阳 通讯员 刘庆乐 张莹莹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从急救室里分秒必争的殊死较量,到病床旁对患者的悉心照料;从手术室里精准无误的操作,到诊室中耐心细致地诊断,在时光的长河中,他们以生命为笔,用医德绘就温暖底色,以医术书写希望篇章。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身边的好医生,感受那份“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执着与坚守。
今天,我们走近一位耕耘在康复医学一线的医者——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李进福。他不仅以精湛医术为患者重塑希望,更以一颗滚烫的医者仁心,温暖着无数个饱受病痛困扰的家庭。在李进福身上,我们看到了“好医生”最生动的注解——那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对生命尊严的虔诚守护,是让医疗健康正能量真正成为社会中一束温暖之光的实践者。
时光里的温情:让康复病房成为“第二个家”
走进李进福所在的康复科病房,一种独特的“家”的氛围扑面而来。这并非偶然,而是李进福与团队精心营造的温暖港湾。
在李进福看来,康复不仅是对身体功能的修复,更是对生活信心与情感的重建。每逢传统佳节,科室里总是洋溢着别样的温馨:端午时节,医护人员与患者围坐一堂,粽叶飘香,欢声笑语中包裹的是对健康的祝福;冬至小年、春节前夕,大家热热闹闹包饺子,让无法归家的病患也能感受“家”的团圆;元宵节的软糯汤圆、中秋的香甜月饼、元旦的喜庆蛋糕……每一个小小的仪式,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关怀与鼓励。
一位长期住院进行脊髓损伤康复的李阿姨动情地说:“在这里过节,忘了自己是在住院,倒像是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聚会,康复都更有劲儿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承载着李进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深刻洞察——康复之路漫长,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良药。
永不“打烊”的热线:随时在线的守护者
在李进福的世界里,“下班”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他的手机号码,早已成为众多康复患者及其家属心中最可靠的那根“救命稻草”。
无论深夜还是黎明,无论周末还是假期,他的电话永远畅通。对于患者关于康复训练的困惑、突发不适的咨询、药物调整的疑问,他总是第一时间耐心解答,提供专业的居家康复指导。曾有家属在凌晨因患者突发痉挛手足无措地打来电话,李进福沉着冷静地远程指导,成功帮助患者缓解了症状。这种“永不关机”的承诺,源于他对康复治疗特殊性的深刻理解——康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疾病不会只在上班时间发作,患者的焦虑与求助同样不分昼夜。
一个随时能接通的电话,一句及时专业的指导,往往就能化解患者的恐慌,避免病情反复,甚至挽救一个家庭的安宁。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依赖,是他肩上无形的责任,更是他用行动书写的医者担当。
晨光里的先行者:为患者抢出宝贵的黄金时间
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区,清晨总是格外忙碌。而这份忙碌的起点,往往从李进福提前半小时到岗开始。
他坚持每天提早抵达科室,细致梳理每一位患者的治疗计划,协调治疗师排班,确保治疗资源高效运转。这宝贵的半小时,如同为一天的治疗注入了强心剂。患者王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做治疗感觉特别赶,有时还要等。自从李主任带头早到,整个科室节奏都顺了。我的治疗时间安排得特别合理,一点都不仓促,治疗师也能更专注。”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半小时,折射出李进福对患者时间的最大尊重和对康复疗效的精益求精。他深知,有序的安排、从容的状态,能让患者以更放松、更配合的心态投入训练,从而最大化康复效果。这份细致入微的时间管理哲学,正是源于他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患者康复的每一分钟都无比珍贵。
学海无涯的领航人:以科技之光驱散病痛阴霾
李进福深知,康复医学日新月异,唯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才能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
他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追踪国际国内最新研究成果,更以身作则,带领整个科室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每周固定的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雷打不动。他鼓励年轻医生、治疗师钻研新技术,大胆实践。
在他的推动下,科室近年来成功引进并熟练应用了多项前沿康复技术。例如,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积极推广经颅磁刺激(TMS)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结合应用;在脊髓损伤康复中,引入先进的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系统;针对慢性疼痛患者,系统开展基于生物反馈和认知行为疗法的疼痛管理项目。每一项新技术的落地,都经过了团队的深入学习和严谨论证,最终转化为患者功能改善的切实成果。
李进福常说:“科技是冰冷的,但用它服务患者的心必须是滚烫的。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武器’,为患者争取最好的康复前景。”一位因脑卒中导致偏瘫、通过机器人步态训练显著改善行走能力的患者家属感慨道:“李主任团队用的新技术,真是让我们看到了以前不敢想的进步!”
赛场与讲台的回响:为患者追求卓越的答案
李进福的眼光,从未仅仅局限于科室的四壁。他坚信,只有不断走出去,与高手交流,才能突破瓶颈,最终惠及患者。
以赛促学,锤炼精兵。他积极组织并带领科室骨干力量,参加省市乃至全国各类康复技能大赛和病例挑战赛。备赛的过程是艰苦的,是对知识、技能和团队协作的极限挑战。每一次参赛,无论结果如何,都成为团队能力提升的催化剂。他们在高压下快速成长,将比赛中学习到的规范流程、创新思路和评判标准带回日常诊疗。
同时,李进福的身影也活跃在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上。他不仅去学习,也常常作为讲者,分享科室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这些交流,成为他获取新理念、新技术的重要窗口。会后,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分享,将所学融入科室的诊疗规范,优化治疗方案。
例如,在一次全国神经康复年会上接触到国际最新的“任务特异性训练”理念后,他立刻组织团队学习研讨,结合科室实际,对脑卒中患者的作业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升级,显著提升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效率。赛场上的切磋与学术会议上的碰撞,最终都化为科室整体实力提升的阶梯,为患者铺就更宽广的康复之路。
仁心妙手,照亮康复之路
在中国医师节这个属于医者的荣光时刻,李进福的故事,充满了日复一日、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坚守与奉献。他让冰冷的病房充满节日的烟火气与人情味;他用一部永不关机的电话,架起了跨越时空的信任桥梁;他珍惜患者康复的每一分钟,用提前到岗的身影诠释责任;他带领团队勇攀学术高峰,用前沿技术为患者点亮希望;他推动科室在交流与竞技中淬炼成长,只为给患者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
李进福,这位“我身边的好医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优秀医师的缩影。他们以仁心为灯,以妙手为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着生命的尊严与质量,在祛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漫长道路上,为患者和家属投射下最温暖、最坚定的光芒。这束光,汇聚成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前行的磅礴正能量,也温暖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值此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向李进福,以及所有如他一般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医者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