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曹坤 刘学鸣 实习生 钱玺羽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从急救室里分秒必争的殊死较量,到病床旁对患者的悉心照料;从手术室里精准无误的操作,到诊室中耐心细致地诊断,在时光的长河中,他们以生命为笔,用医德绘就温暖底色,以医术书写希望篇章。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身边的好医生,感受那份“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执着与坚守。
俗话说:“宁看十大人,不看一小儿”,临床上,儿科是“哑科”“险科”,责任重、压力大,而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儿科主任马燕却是25年如一日,用匠心与爱心,当好儿童健康的“守护者”、临床技术的“发明家”、人才培育的“浇灌者”,呵护儿童健康。
以心为灯,护佑“花朵”成长
在马燕看来,坚守儿科一线数十载,靠的是一颗“爱世上每一位孩子”的真心,以及“少年强则国强”的信心。有一年,一名重症黄疸新生儿送来时已有抽搐表现,家长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情急之下,马燕主张采用新生儿换血疗法,用健康血液置换出患儿体内胆红素过高的血液。经过两天两夜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终于转危为安,马燕和家长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决不放弃”,这是马燕的信念。
甘之如饴,是马燕从医生涯的最好形容。接到全国总工会援疆任务时,作为共产党员的她勇挑重担,冲锋在前,在喀什地区每天“早到晚退”接诊患儿,为数名因医疗资源匮乏救治不及时的儿童带来了“新生”,圆满完成支援任务;每逢流感季,门诊量激增,进入门诊医生角色的一瞬间就像进入了战场,早晨不敢进食豆浆、稀饭等一切利尿的食物,生理期也要全力克服,只为能够多看几名患儿;疫情期间,率领科室率先接收新冠阳性患儿,第一天便接收了10人。看着孩子们从疼痛难忍到重展笑颜,马燕觉得一切心酸都烟消云散。
多年的坚守,让她赢得了患儿和家长的良好口碑,也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认可与赞赏。2019年荣获“山东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2020年荣获“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获评2024“责任耀齐鲁·责任医者”。这份沉甸甸的肯定,为其多年的努力耕耘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注脚。
频添医疗“利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唯有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才能把更多家庭从悲剧的泥沼中拉出。”马燕说。为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带领儿科开设变态反应门诊、哮喘门诊、血液病门诊、早产儿及新生儿随访门诊等。其中,变态反应门诊更是为过敏儿童健康添翼,开展的皮肤点刺试验、皮下脱敏治疗等技术,助力众多患儿摆脱过敏,健康无忧。
“治病、治灵魂、医治社会,是一名好医生的三个境界。”马燕始终为之奋斗。在她的带领下,科室作为济南市花粉监测点,联合山东省、济南市气象局及山东交通广播(FM101.1),每天对市区的花粉浓度监测数据进行广播,为广大患儿提供有益参考;致力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专门成立儿童内镜诊疗中心,在省内较早开展儿童无痛电子支气管镜和无痛消化内镜技术,达到了省内领先水平;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免疫治疗等技术,为各类危重患儿提供了生命保障。
倾囊“传帮带”,让棵棵“青苗”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医院第三党总支书记,马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为民服务等方面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凝聚起科室发展的蓬勃力量。
“科室的未来要靠年轻人撑起,医院的发展也将交由年轻一代‘掌舵’。”马燕坚持以老带新,用一套成熟的“传帮带”体系助力年轻医生成长步入“快车道”:查房即“小考”,通过对年轻医生提问病历书写、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熟悉程度等,激发“青苗”们的学习内驱力;定向培养医护人才,帮其找定位、明方向、定目标,让每名医护在擅长的领域实现人尽其才,各展所长;每周征求患儿及家属意见,团队在倾听、改进中不断提升服务满意度,擦亮“奋进者”底色……
未来,马燕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带领儿科团队,以“呵护儿童成长,造就未来希望”为使命,为广大儿童健康成长撑起晴朗蓝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