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我身边的好医生| 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张震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晨 实习生 钱玺羽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从急救室里分秒必争的殊死较量,到病床旁对患者的悉心照料;从手术室里精准无误的操作,到诊室中耐心细致地诊断,在时光的长河中,他们以生命为笔,用医德绘就温暖底色,以医术书写希望篇章。

值此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身边的好医生,感受那份“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的执着与坚守。

健康的脊柱是人们维持正常行走的必要条件,也是群众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一病区主任张震扎根脊柱外科一线近30年,以医院和手术室为家,每年完成手术1000余台,用精湛技能帮助千千万万患者挺直腰板、重新站立。

他时刻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勇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他将微创理念应用于治疗全过程,率先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和手术显微镜,技术国内领先、数量全市第一;他参与筹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典型应用示范中心,为推广脊柱微创技术作出突出贡献。

他既治病又疗心,倾尽全力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他的手机号码对患者公开并保持24小时开机,让患者安心放心;他积极上山下乡义诊、创建“椎求健康”公益品牌、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健康科普,全网粉丝超20万,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攻坚克难:

山东首例机器人脊柱手术实现“国内领先”

脊柱手术的操作结构空间纤细,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为提高手术精度,张震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山东省首台应用骨科机器人脊柱外科手术,手术误差控制在0.5毫米之内,这一技术至今在全国领先。

2017年,一位高处跌落患者经检查被诊断为腰椎体压缩骨折,手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最佳治疗方案。当时,脊柱手术引入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山东还是空白,在全国也较为罕见。凭借丰富经验,张震把机器人“搬到”手术台旁,借助机器其定位精准、智能微创的优势,这台原本需要耗时2个多小时的手术,仅用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出血量从数百毫升减少到不足50毫升,创口不足2厘米,同时打破了“伤筋动骨一百天”的“魔咒”,术后第1天患者即活动自如。这台手术将山东省骨科智能化手术水平提升到国内领先地位。

为推动全国骨科手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发展,他积极参与筹建国家骨科机器人典型应用示范中心,并承担多项科研工作,受邀在全国授课,手术示范百余场,让更多患者受益。

精益求精:

微创理念让大手术越做越“小”

用最小创伤实现最安全有效治疗,是张震从医多年一直坚持的理念。在他看来,任何一台手术,无论大小,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基于微创理念和对临床实践的思考,他设计了导向复位植骨器辅助关节镜技术,两个不足0.5厘米的小切口和一两枚螺钉就能完成以往需要大块钢板螺钉和十几厘米的伤口才能完成的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固定。该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和济南市科学技术奖,极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开拓创新:

脊柱“镜下”手术创造“奇迹”

椎管内手术常被称为“螺丝壳里做道场”,张震常说“方寸之间,寄托着患者全家的幸福,无论如何仔细都不为过”。

在从医经历中,一位坐轮椅的患者让张震记忆深刻。这位患者背部胸椎管内脊髓旁边长了一个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必然完全瘫痪,但如果按照常规手术方式,即便顺利完成手术,病人也可能不能恢复甚至加重瘫痪。凭借经验,张震经过详细评估,认为显微镜手术是最佳的选择。就这样,济南市第一台显微镜辅助椎管内肿瘤切除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的神经症状奇迹般地即刻开始恢复,几天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在张震的推广下,显微镜手术逐渐成为科室的常规手术。目前,他的团队是济南市开展这类手术数量最多的团队。

授人以渔:

“椎求健康” 传播健康生活方式

治未病胜于治已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震认为,健康知识的普及,仅仅在门诊和病房内讲解是不够的。

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他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台等传播健康知识。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他通过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把健康知识送到群众“手心”里。他所创建“椎求健康”系列讲座,系统介绍脊柱疾病预防和治疗常识,逐渐形成了为大家所熟知的科普品牌,张震也成为大家熟知的“网红医生”。

外科医生的工作是繁忙的,但张震总是挤出时间坚持做科普。2025年,他的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粉丝超过20万。他说,“病友”的渴望、“粉丝”的需要是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责任编辑:郭蕊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