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8月17日下午,10位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来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在和平广场的东侧种下了一棵棵“和平树”。彼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83岁的幸存侨民查理·斯坦利依旧十分专注地将“和平树”牢牢种进土里,他卖力挥动着铁锨,表情认真。这个80年前曾关押囚禁他们一家四口的牢笼,如今早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变成了一座象征和平与友谊的博物馆。
2025年是潍县集中营解放80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8月17日,为了弘扬和平理念,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潍坊市举办了“二战期间亚洲集中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学术交流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都齐聚于此,以“聚力促和平 携手向未来”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也同步开展座谈会。
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座谈会
一张铁床搭建生死之交
8月17日下午,已经80岁的韩崇滨兴致勃勃从家跑到了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他受邀来参加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座谈会,为此他感到非常高兴。时间回到2019年10月29日,74岁的老人韩崇滨主动来到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时称“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说自己要将一张保存了76年之久的潍县集中营铁床捐赠出来。据韩崇滨老人回忆,铁床是1943年到他家的。“那时候里面的侨民生活条件很差,成天吃不饱饭。有个侨民因为自己的孩子营养不良,想寻求中国人的帮助要一些白糖和鸡蛋。”当时在里面干活的中国人就和韩崇滨的父亲一起凑钱买了些白糖,父亲还从家里拿了鸡蛋,打算天黑之后偷偷送进去。
“父亲送进去刚要走,里面人说等等,接着就从上方的窗户中扔了张铁床出来。父亲压根不知道给外国人送物资,还会得到‘报酬’。”在韩崇滨记忆里,父亲是个很有正义感、老实且任劳任怨的人,除了自己家人从不跟别人提起这些事。“父亲从未想要回报,只是觉得里面的侨民太可怜了,想帮帮他们。”韩崇滨回忆,父亲当年还在潍县集中营里看到过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他觉得这个孩子非常可爱,为此父亲还会偷偷给这个孩子送一些东西吃。
“我有3个孩子,儿子小时候就在铁床上面睡,一直很爱惜都不舍得蹦。有个孙子现在跟着我住,最早捐铁床就是孙子提出来的,孩子们商量后都同意让我捐。”韩崇滨说,他现在是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志愿者,经常会去给学生们讲课,最多的一次有二三百个学生。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知道那段历史,只有记住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才能更加珍惜现如今和平生活的不易。为此,他一直想要见见这些父亲当年帮助过的侨民及侨民后代,他认为这是一种多国人民友谊与共同追求和平的象征,他要像父亲一样,将自己的友善与亲切传达给他们。
一根手杖延续和平之情
“1943年春天至1945年8月集中营解放期间,我和父母一同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集中营解放时我年仅三岁,因年纪太小,对那段经历鲜有个人记忆……勇敢的中国人愿用食物交换被关押者携带的物品……我们见证了潍坊城市的巨变,尤其感动于当地拓展国际友城关系的努力……”当83岁的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查理·斯坦利在座谈会分享集中营被关押者的经历、囚禁生活对他们的影响,以及潍县集中营对潍坊发展、促进中外和平友好关系的意义时,韩崇滨意识到,这位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应该就是当年父亲觉得非常可爱的小男孩。
在翻译的帮助下,韩崇滨跟查理·斯坦利进行了亲切交流,两位老人虽都已年过80,但在这一刻却都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他们双手紧握,宛若多年未见的老友重逢。韩崇滨将自己女儿亲手做的红木嵌银手杖送给了查理·斯坦利,以此祝愿查理·斯坦利能健康、长寿。他说,潍坊红木嵌银髹漆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根手杖上有100个“寿”字,分别是用不同的写法写的。
翻译帮助查理·斯坦利讲解韩崇斌赠送“百寿杖”的意义
查理·斯坦利非常开心,他跟韩崇斌一起合影留念,愉快收下了这根手杖。韩崇斌说,希望能和查理·斯坦利能共同将这段友谊传承下去,也希望能将父亲那一辈老潍县人的善良、友善、勇敢、坚定全都传承下去,这是一代又一代潍坊人对于和平的向往,也是当代潍坊人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追求。
查理·斯坦利收下韩崇斌所赠的“百寿杖”
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因对和平文化的共同交流与探索而在潍坊相聚,让潍坊再次以焕然一新的形式生动诠释了自己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意义,潍县集中营的“苦难遗产”在这一刻被人性的光芒覆盖,真诚的握手与拥抱将成为这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回忆。八十年很长,长到无数亲历者的故事都逐渐随时光淡化;八十年也很短,短到不过两位老人手中一根手杖的距离。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