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炳文
8月1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对外开放日暨成果展示会在潍坊峡山区举行,全面展现研究院在平台建设、基础研究、种质创新、院地共建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回顾了研究院建设发展历程,展望未来方向,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峡山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永光,丰年年农业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漾分别致辞,陈时盛、邓云等7名专家依次进行成果展示,介绍了研究院在小麦重要功能基因发掘克隆以及种质创新、瓜果蔬菜等作物育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洁田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2017年8月1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协议,8年来,研究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山东省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关键技术,不断完善“人才支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初步构建起“核心团队水准国际领先、科研环境品质世界一流”的发展格局。目前,研究院已组建7大公共科研服务平台,建成7.1万平方米研发及配套设施、2万平方米凤栖研发中心、1200余亩试验基地、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64间人工气候室、16间组培室,配备冷冻电镜、全套质谱分析系统、共聚焦显微镜等先进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集聚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近900名,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16人、博士200余人,硕士400余人,组建独立课题组44个,在小麦、玉米、西瓜、番茄等作物育种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倾心为地方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策源地。
记者了解到,研究院所在地的潍坊峡山区,充分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科研人才优势,成立“院地共建·人才兴村”乡村发展联盟,32个农村社区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课题组精准结对,邀请专家提供技术支持170余项,帮助农户减少生产成本约15%,共建育种基地700余亩,28个社区试种新型研发品种3.2万株,预计亩均带动增收2000余元。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创新基因,为峡山区加快推进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同建”,着力开拓库区乡村振兴全新路径注入了强劲动能。
下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将继续秉持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深耕库区乡村振兴时代命题,持续提供更多人才智力支撑。峡山区将持续深化院地共建,发挥好32个课题组的科技引领作用,依托农博金街科创中心、峡山湖农业发展公司,重点建设十万亩现代高效农业走廊,全力做好研究院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助力研究院的“一粒种子”改变整个世界、造福万千农民,共同开创院地共建共享、共融共赢的新局面。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