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立德树人·三引导行动】暑期“黄河奇缘”,等你来探索

壹妈当先 08-19

为响应高新区“三引导行动”号召,这个暑假,2021级4班的同学们践行了“伙伴+”梦想同“萌”计划,7个“梦想共同体”小组化身小小探险家,完成了一场关于黄河的奇妙之旅。从地理探秘到非遗体验,再到科学实验,孩子们在协作中欢笑,在实践中成长,让黄河文化的种子悄悄住进了心里。

小组协作“读”黄河:解锁母亲河的地理密码

“快看,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大弯!”彗星共同体小组的几个孩子围着地球仪争论。这个暑假,每个小组都领到了“黄河地理探秘”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全靠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查资料整理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有的翻绘本记录沿岸的地质奇观,还有的专门搜集黄河治理的故事。

土豆马“鼠”共同体小组的探究让人印象深刻:他们把黄河流域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三个板块,用彩笔标注出不同区域的地貌——上游的峡谷、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冲积平原,旁边还贴着打印的实景照片。“原来黄河水变黄,是因为中游的黄土被冲进河里呀!”小组长在分享时,眼里闪着发现的光。

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着“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字里行间满是认真。这场探索,没有枯燥的背诵,却让他们记住了黄河的“脾气”与“故事”,悄悄变身成了能聊几句地理知识的小专家。

指尖生花“染”黄河:触摸非遗里的自然魔法

“快看,我的布上有波纹啦!”静涵兴奋地举起她的泥染手帕。手帕上的黄色花纹像散落的星子,那是她和组员们用黄河泥反复浸染、晾晒的成果。

黄河泥染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当带着河泥清香的染料分到各小组时,孩子们先愣了愣——谁也没想到“泥巴能染色”。但很快,就热闹起来:有的小组研究如何扎布才能出花纹,有的尝试调整染色时间看颜色变化,还有的把树叶、花瓣铺在布上做“防染”,想留住一片“自然的印记”。

最后展示作品时,每个小组的布都独一无二:有的像黄河波浪,有的像岸边芦苇,还有的故意保留了泥点,说“这是黄河的心跳”。孩子们摸着自己染的布,叽叽喳喳地说:“原来老祖宗的智慧这么厉害,泥巴也能变成艺术品!”在笑声里,黄河非遗的魅力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了指尖能摸到的温暖。

携手实验“净”黄河:变身守护母亲河的小英雄

“浑浊的水真的变清了!”阳光共同体小组的过滤实验成功时,几个孩子激动地拍手欢呼。这个月,他们的任务是“让黄水变清”:用矿泉水瓶、棉花、沙子、活性炭做过滤装置,一次次调整材料顺序,看着浑浊的“黄河水”(模拟水)慢慢变透明。

卓雅共同体小组一开始总失败,过滤后的水还是黄的。他们没泄气,围着实验台讨论:“是不是沙子太粗了?”“要不要再加一层棉花?”最后发现,先铺活性炭吸附杂质,再用细沙过滤,效果最好。“原来让水变干净这么难,黄河治理肯定更不容易!”小组长在总结里写下这句话,字歪歪扭扭,却透着实实在在的思考。


这场实验里,没有谁是“旁观者”。有人负责找材料,有人记录每次实验的变化,有人查资料解释原理。当每个小组都捧着清澈的水展示时,孩子们眼里的骄傲藏不住——他们不仅学会了过滤知识,更悄悄种下了“守护黄河”的责任感。

让黄河文化照亮成长的路

看着他们从“不知道黄河在哪”,到能讲出泥染的步骤、说出过滤的原理,我忽然明白:最好的学习,是让孩子在协作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主动探索。黄河文化的底蕴,就这样化作了他们眼里的光、手里的温度、心里的热爱。

这场关于黄河的约定还没结束,就像孩子们说的:“下学期,我们想去黄河边看看真正的母亲河!”相信那时,他们会带着这个暑假的收获,读懂更多关于黄河、关于成长的故事。              

责任编辑:赵翠环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