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寂静的眼科显微手术室里,手术设备传来滴答滴答声,毕宏生教授正专注的俯身为98岁患者手术。从业40多年,他在眼科事业上倾注全部心血,像太阳一样为患者驱逐黑暗、送去光明,是他毕生的职业追求。
毕宏生,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岐黄学者,山东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专家顾问,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专家、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客座教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专家。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山东省眼病防治研究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与视光医学院院长,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及白内障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医师协会副会长及眼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届中国眼科医师奖、中华眼科学会奖、第五届詹天佑科学技术奖人才奖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
“从业42年,我个人对‘黑暗’与‘光明’的理解比常人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我见了太多眼疾患者在重见光明后,情感状态从大悲到大喜的转变,这也是我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原动力。”毕宏生说,为了看到更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后的欣喜,此生会倾注全部心血,竭尽全力为患者送去光明和希望。
不忘初心,守护青少年眼健康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居世界第一。早在2004年,毕宏生便开始奔走呼吁,着手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他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防、规范控”和“节点前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开展中西医结合一体化防控青少年近视研究和实践,创立优化出安全有效、系统规范的儿童青少年中西医结合一体化“四个三”综合防控近视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之路。
自2012年开始,毕宏生团队以山东省4~18岁儿童青少年为对象,持续开展规范化的近视筛查、流调,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涵盖眼视光学与中医体质和辨证要素全面、系统、科学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三级监测系统”,目前该系统又新增0~6岁婴幼儿查体数据,建立了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数据库,对视力健康实施动态监测。
在对40多万名儿童青少年跟踪随访流调和调查的基础上,历时8年,团队掌握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探索青少年视力的发生发展规律,形成近视发生发展的预警模型,初步建立了预防高危人群近视的发生、避免假性近视发展成真性近视和高度近视并发症发生的儿童及青少年近视“三级预警系统”。
2019年,毕宏生带领团队实施山东省医疗能力“攀登计划”“1+10”项目,开展临床队列研究,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临床协作模式及长效机制。在继承先贤理论与总结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毕宏生明确近视的发生发展与阳气不足和肝肾亏虚密切相关,创新性提出了“肝肾-脑-目”理论,并融合现代眼视光学最新理论技术和中医特色疗法,依据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构建了调摄预防、屈光矫正、中药方剂、针灸和脑视力开发相结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形成了精准施策的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三级防控技术体系”。通过科学规范的临床研究,证实了中医外治方案对减少近视屈光度和眼轴增长的作用,尤其是经过中医外治法治疗的假性近视的患儿,裸眼视力、视功能得到明显提高。
20年间,毕宏生和团队实现辖区内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建档、预警、防控,累计辐射、服务儿童青少年1280万人,在全省各地举办相关培训。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中,山东省连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定为首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对口专业指导机构。鉴于其带领团队在该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和为公共卫生国策作出的突出贡献,毕宏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心系临床,造福群众
世易时移,随着时代的进步,眼科学也在不断发展,白内障手术已经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发展为精准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患者的要求也从原来的“看得见”,向“看得清晰、看得舒服、看得自然”迭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毕宏生潜心钻研国际先进技术,带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走在了全国前列。
我国开展了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期间,为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更好地为贫困患者服务,在山东省卫健委等有关部门支持下,毕宏生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和考核大纲,把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展理论和技能培训,共培训约2000名合格眼科医师,“山东经验”就此响遍全国。随后,国家卫健委对“山东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通过开展规范化技术培训,我们让偏远地区的贫困患者也享受到了国际领先的手术效果。”忆及当年,毕宏生慷慨激昂。
葡萄膜炎又称色素膜炎,是眼科常见的、反复发作的严重致盲性免疫性眼病,全世界葡萄膜炎的发病患者数量为1540万,我国就有约400万患者,致盲率高达17.9%。
“之前,国内外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毒副作用大,易导致股骨头坏死、胃肠道穿孔、精神分裂、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毕宏生说,虽然当时困难重重,但他不信邪。
为提高葡萄膜炎的临床疗效,毕宏生带领团队开展持续科研攻关,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将中医学理念与西方医学相结合,首创“四型分治、分期阻断”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探构建“理法方药-数据驱动-靶向干预”一体化防治体系,索出一条有效治疗新途径。经国内多中心临床验证,该治疗体系效果显著,通过动态评估提升治愈率19.4%、降低复发率20.6%、减少激素用量34.2%。其主持制定的国家《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全国329家单位推广,显著提升防治水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刊并达国际领先,一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热心公益,播撒光明
“万物生长靠太阳,那是因为太阳无差别地释放光芒。作为播撒光明的眼科大夫,更得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要视病人如家人,要设身处地理解病人的难处,千方百计排除困难,消除疾病,带来光明。”谈及职业价值,毕宏生说,像太阳一样驱逐黑暗、送去光明、永不停歇,是自己的毕生追求。
除了在医院坐诊,毕宏生还主动走出去,给很多“失望之人”带去光明和希望。早在1996年,他就开始每年有计划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免费为孤寡老人、军烈属、孤残儿童、贫困盲人等进行复明手术。
2006年,受山东省委省政府委托,原山东省卫生厅组织了援藏复明手术医疗队,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及其周边县市进行白内障复明行动,毕宏生被任命为医疗队队长。
他带领15名专家成员,翻过三座海拔5200多米的雪山,忍受着剧烈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在南木林、白朗、昂仁、日喀则及聂拉木五个县共诊治1000多名患者,为300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手术,创造了有史以来国内外各援藏医疗队日手术量最多、手术年龄最小(13岁)、手术年龄最大(97岁)、海拔落差最大、日行程最长等多项记录,“援藏光明工程”也被当地干部群众称为“建在藏族百姓心坎上的工程”。
援藏期间,危险丛生,毕宏生有两次还险些因车辆爆胎而车毁人亡。但所有困难与危险都抵不过看到病患恢复光明后的成就感。
有一位饱受眼疾困扰的藏族老人令毕宏生永生难忘。时年87岁的次仁曲宗住在中尼边境,他连续半个世纪坚持在家门前升国旗,被誉为“祖国伟大母亲”的化身。出于对职责的坚守,几近失明的她每天仍坚持摸索着升旗。由于老人年事已高、病情复杂,来自国际红十字会及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都没敢给她做手术。但毕宏生和他的医疗小组不愿轻易放弃,经过多次细致诊察、反复磋商研究,最终成功为次仁曲宗实施了手术,使她又能清楚地看见中尼边境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不止西藏,青海藏区也留下了毕宏生团队播撒光明的脚印。2014年7月至今,10余年间,毕宏生先后带领近40人的专家组,十六次深入青海省最贫困的村镇,开展“大爱无疆青海光明行”活动,累计诊疗10万余名患者,开展手术3000多例,手术成功率100%。为青少年儿童开展生命全周期眼健康筛查建档总计102670人,培训眼科医生7名、眼科专科护士8名,获得当地群众及社会各界赞誉。通过毕宏生团队的努力,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贫困白内障患者得以重见光明,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合计节约手术及医药费近千万元。公益活动完成后,毕宏生的团队还与当地医疗部门共同成立了“鲁青眼科医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和完善的技术规范,成为山东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该区域眼科学科建设和交流协作,促进当地防盲复明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鲁青两省卫生事业发展和对口支援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于毕宏生而言,热心公益就像每天要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又自然。只要有病患需要,毕宏生和他的团队的脚步就不会停歇。
“也有人劝我,说我终究就是个大夫,只需要看好病、干好分内的事就可以了,不要把自己弄得这么累。但我想说,我是人民的医生,是老百姓的大夫。只要老百姓需要我,我就会义无反顾、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毕宏生坚定地说,“如今,我被人民信任,肩负使命和责任,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复明,更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