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共赴和平之约,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再回潍坊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9 6.1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马小杰

8月17日,“二战期间亚洲集中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学术交流活动在潍坊市拉开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于此,以“聚力促和平 携手向未来”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亲属同步开展座谈会。11位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因此来到潍坊,走进潍县集中营,这个80年前曾关押囚禁他们家人的牢笼,如今早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变成了一座象征和平与友谊的博物馆。

“1943年春天至1945年8月集中营解放期间,我和父母一同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集中营解放时我年仅三岁,因年纪太小,对那段经历鲜有个人记忆……勇敢的中国人愿用食物交换被关押者携带的物品……我认为,我的家族是中外深厚友谊的缩影:我儿子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浓厚兴趣,更与潍坊建立了特殊纽带;弟弟曾任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至今定居香港……我们见证了潍坊城市的巨变,尤其感动于当地拓展国际友城关系的努力……”83岁的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查理·斯坦利分享了集中营被关押者的经历、囚禁生活对他们的影响,以及潍县集中营对潍坊发展、促进中外和平友好关系的意义。

查理·斯坦利还见到了80年前在集中营帮助过侨民的潍县人后代韩崇滨、刘素桂,几位老人在翻译的帮助下展开了亲切交流,他们的手紧紧相握,这一刻,他们像他们的父辈当时一样,跨越国际与语言的障碍,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真诚而聚集在一起。韩崇滨还将自己女儿亲手做的红木嵌银手杖送给了查理·斯坦利,以此祝愿查理·斯坦利能健康、长寿。韩崇滨说,潍坊红木嵌银髹漆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根手杖上有100个“寿”字,分别是用不同的写法写的。

查理·斯坦利收下韩崇斌所赠的“百寿杖”

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后代凯里·安妮·沃特利和达雷尔·考拉姆是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们的祖父、祖母、姑姑和父亲都曾被关押在潍县集中营。据达雷尔·考拉姆说,他还有一个叔叔名叫爱德华,是在潍县集中营出生的,但由于条件艰苦,爱德华叔叔没多久就去世了,这对他们全家来说都很悲痛。与其他侨民后代不同,考拉姆家族与中国有着非常特殊的渊源,他们的祖母是一位中国人,达雷尔·考拉姆说他只能通过翻译勉强猜测祖母的中文名可能叫“马彩凤”。因为深受祖母的影响,所以他们全家的饮食习惯与节庆习惯都跟中国非常相似,他们整个家族的人也都会使用筷子。

这次考拉姆家族全家八口人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中国,不仅是因为要来参加这一场以“和平”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想要看看祖母一直牵挂与热爱的故乡。

凯里·安妮·沃特利和达雷尔·考拉姆的父亲因年事已高此次不能来到潍县集中营,为此姐弟俩人给父亲拍了很多现如今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照片,“我已经快60岁了,如今能亲眼见证我父亲及他的家人生活过的地方,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达雷尔·考拉姆站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的和平广场上说,他们一家人已经在潍县集中营关押人员名单上找到了祖父、祖母、姑姑和父亲的名字,他深刻感受到了和平的重要性,全世界所有人应该珍爱和平、拥抱和平。

凯里·安妮·沃特利和达雷尔·考拉姆在潍县集中营关押人员名单上找到家人的名字

在学术交流会上,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敦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二战期间亚洲集中营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进行了学术讨论。同一时间,潍县集中营幸存侨民及侨民后代围绕“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启示”主题开展座谈,分享了他们的经历和故事。不同国家、不同身份的人们因对和平文化的共同交流与探索而在潍坊相聚,让潍坊再次以焕然一新的形式生动诠释了自己作为国际和平城市的意义,潍县集中营的“苦难遗产”在这一刻被人性的光芒覆盖,真诚的握手与拥抱将成为这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回忆。八十年很长,长到无数亲历者的故事都逐渐随时光淡化;八十年也很短,短到不过这一刻中外和平友人心与心的距离。

责任编辑:孙雪婷

马小杰

用我的笔和镜头,为你开“窗”。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