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烽烟|铁血装点锦山河,《山菊花》中的英雄理琪与血战雷神庙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0

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山菊花》是著名作家冯德英的经典名作“三花”系列之一,这部长篇小说描绘了一幅胶东地区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画卷,成功塑造了胶东革命英雄群体,其中主要人物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书中写到的理琪,生前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是胶东革命党政军职务最高的领导人之一。理琪在胶东革命最艰险的低潮时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点燃了熊熊燎原的抗日烽火,为胶东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理琪的故事跨越时空,传递着舍生忘死、矢志报国的精神力量。这段历史,既是胶东儿女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脊梁的生动注脚。

文|刘永加

冯德英经典名作再现英雄理琪

铁躯铁棂披铁索,

铁棂铁索奈我何。

铁骨铮铮铁索断,

铁鹰展翅铁窗破。

铁人铁肩负道义,

铁臂挥刀斩恶魔。

铁流汇成铁长城,

铁血装点锦山河。

这是上世纪30年代,时任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在身陷敌人囹圄时写下的《铁诗》,诗中充满浩然正气及威武不屈的革命豪情。而理琪,正是冯德英在长篇小说《山菊花》中重点描写的一位英雄人物。

《山菊花》的作者冯德英,1935年12月出生在胶东地区的牟平县(现为乳山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冯德英的家乡就在昆嵛山的腹地,这里是胶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冯德英一家人都投身革命斗争,抗战时期,他家里经常住着抗日战士。冯德英就是在这样的革命环境里长大的,他6岁入抗战小学,9岁当儿童团团长,11岁担任少年先锋队队长。那时,冯德英家被敌人称为“共产党的干部窝”,八路军则亲切地称呼为“招待所”。从小耳濡目染,革命斗争和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深深影响着他。

冯德英

受《洋铁桶的故事》(柯蓝著)的影响,冯德英爱上了文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1953年开始写作练习,陆续创作了《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被称为“三花”,成为红色文学经典。

冯德英的“三花”系列作品集中反映了胶东地区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覆盖了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胶东地区革命斗争历史,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抒情乡土意味浓厚。

《山菊花》是冯德英“三花”系列小说的最后一部,描述了中共胶东特委发动和领导胶东昆嵛山区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宣传抗日救国、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了一批英勇感人的英雄形象。

小说以主人公张老三的二女儿桃子与石匠于震海的婚姻生活为主线,描绘了胶东昆嵛山区一个贫农家庭的故事。桃子渴望过上平静的生活,而由于丈夫于震海是共产党员,她也不知不觉受到他的影响。在敌人发起的“清乡剿共”行动中,桃子不幸被捕入狱,遭受了严酷的迫害。这些经历使得桃子逐渐觉醒,坚定了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最终,桃子与奇迹般生还的丈夫重逢,并共同领导了一场武装暴动。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冯德英塑造了一批胶东地区的革命英雄形象,从外省千里迢迢来到胶东领导革命的理琪就是其中之一。

《山菊花》中的胶东革命英雄群体

《山菊花》中所写到的胶东地区,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胶东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胶东有50万青壮年参军,280万人次民工支前,7250名干部南下北上,7.6万多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走出三十余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山菊花》。

《山菊花》所塑造的理琪等革命英雄群体,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书中的于振海,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革命将领于得水;前特委书记珠子,就是当时胶东第三任特委书记张连珠;书中的丁赤杰,就是丁树杰。

而书中写到的理琪,原名游建铎,1908年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游庄村一个富裕家庭。1925年4月,理琪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他被派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1935年,日本侵略者魔爪开始伸向华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年11月29日(阴历十一月四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荣成、海阳、牟平等县领导和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即“一一·四”暴动。暴动被敌人血腥镇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特委书记张连珠就是在这次起义中壮烈牺牲的。

1936年,理琪奉命来到胶东,恢复被破坏的党组织。他重建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并被选为特委书记。这期间,理琪针对胶东的革命斗争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措施。在他的领导下,文登、牟平、荣成等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936年11月,由于叛徒告密,胶东特委机关遭到破坏,理琪不幸被捕。在济南的监狱里,他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刑讯。但任凭敌人如何拷打、逼问,他没有吐露任何党的机密。在狱中,他还与一些共产党员取得联系,成立党支部,捐款支援抗战,并进行绝食斗争。

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理琪出狱。

理琪画像

出狱后,理琪再次来到胶东领导革命。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组织发动天福山起义,同时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任司令员,从此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在此影响下,胶东地区的莱阳、蓬莱、黄县、掖县和烟台先后组织了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活动。

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特委将第三军整编为三个大队,健全了司令部并成立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兼司令员,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宋澄、于得水作为三军下辖大队领导参加了此次起义。

1938年2月初,日军3000人自青岛沿青烟公路侵占烟台等地。为打击日军的侵略凶焰,理琪率第三军到达文登、牟平交界的崔家口一带活动,并决定攻打牟平城。

牟平城是胶东有名的坚固城堡,有“铁打宁海州”之称。部队到达牟平之前,理琪已派便衣进城侦察,并设置了内线接应。敌人做梦也没想到我军会这么迅速地武装袭击他们。

部队分三路进攻县城,很快打下了伪县政府,俘虏伪县长、伪公安局长等七十余人,缴枪一百多支。

战后,理琪根据当时的形势,立即组织部队撤退。他则带领二十多人,在牟平城南的雷神庙研究后续工作。

血战雷神庙,理琪牺牲

血战雷神庙,在《山菊花》中有生动描写,一些史料中也有详述,再加上幸存的雷神庙战斗英雄的回忆,使得此役有比较确切的记载。

雷神庙在牟平城南,是一座孤庙。当时,理琪、林一山先派出一支警戒部队,然后召集干部开会,讨论下一步行动计划。可是,会议刚刚做出决定,雷神庙就被从烟台赶来的100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员包围了。原来,他们开会时,敌机已三次飞临牟平城和雷神庙上空侦察。

被包围在庙内的,除了理琪和林一山以外,还有第一大队大队长孙端夫、政委宋澄、特务队长杜梓林、第一大队一中队指导员张玉华等,还有三位女同志、三个神枪手及十几个新入伍的战士,共二十余人。

理琪知道,仅凭眼前的人手和火力,无论如何是无法和敌人硬拼的,于是立刻下达命令:“全部散开,一个人把住一个门口和一个窗口,不放一个鬼子进来,准备战斗!”

在理琪的指挥下,敌人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了,大门外留下了一具具尸体,敌人不敢再向前冲,只能远远地向大门内胡乱打枪。

下午2时许,理琪到院子里,靠前指挥战斗,不幸腹部中弹,倒在院中。张玉华和战士们连忙将他抬到雷神庙的后花园,暂时避开敌人的火力。

忍着伤痛,理琪一再嘱咐大家节省子弹,坚持到底。战士们沉着应战,瞄准企图冲进庙院的敌人射击。

天渐渐黑下来,敌人更加疯狂,投掷燃烧弹,庙内燃起熊熊大火。夜色渐深,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林一山在观察敌情时,也不幸中枪,背靠着墙,歪坐到地上,昏迷过去。

约晚上9时,雷神庙东南方向突然响起枪声,原来是先前商定一起攻打牟平城的部队在远处策应。日军听到枪声,以为是大批援军到来,不敢恋战,开始撤退。

代替理琪、林一山指挥战斗的宋澄,见突围时机一到,大喊一声:“同志们,援军到了!冲啊!”

突围时,因张玉华负伤较轻,负责背着重伤的理琪撤退,左胳膊被打断的宋澄搭着他的肩膀,艰难撤出雷神庙。走到距离雷神庙一公里多路的杨岚村,理琪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年仅30岁。

雷神庙战斗是胶东抗日第一战,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威名,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战斗意志,奠定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雷神庙战斗少数幸存者之一张玉华,后来曾任武汉军区副政委、南京军区副政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他曾深情回忆与理琪的革命战斗友谊和雷神庙战斗的经过,每每谈及此事,总是热泪盈眶。

1945年理琪移葬后,刻有“民族革命战士理琪之墓”的墓碑一直被东崔家口村人民保存着,后来捐献给天福山起义纪念馆,至今仍珍藏在纪念馆内。

1962年,为了纪念理琪,郭沫若题诗赞颂:“天福英雄是理琪,献身革命国忘私。当年猛打雷神庙,今日高标星宿旗。万代东风吹海隅,一方化雨仰宗师。文登多少佳儿女,接力还须步伐齐。”

2014年9月1日,理琪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策划:李康宁)

责任编辑:孔昕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