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曹县古营集镇中心小学教师 张俊荣
合上《正面管教》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儿子摊开的绘本上 —— 那是他今天主动读完的第三本。想起半年前,每晚哄他读书都像一场拉锯战,我忽然意识到,这本书带来的不仅是育儿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一场关于 “如何与孩子相处” 的认知革命。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过去用 “权威” 包裹的焦虑;更像一把梯子,让我和孩子、和学生一起,一步步走向彼此理解的高地。
家庭育儿:从 “权力争夺” 到 “合作同盟”
作为母亲,我曾一度信奉 “孩子要听话” 的教育逻辑。直到儿子进入大班,“叛逆期” 的苗头渐显,我才发现 “命令式教育” 早已失效。《正面管教》里 “和善而坚定” 的原则,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与孩子相处的迷雾。
儿子曾是个 “睡前困难户”。每天晚上,从洗漱到上床,总要经历 “妈妈催三遍、孩子拖十分钟” 的循环。我试过提高音量:“再不刷牙就不许看绘本了!” 结果他要么哭闹反抗,要么磨磨蹭蹭到最后一秒,我则憋了一肚子火。读了书中 “有限选择” 的方法后,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某天晚上,我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现在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先刷牙再看 10 分钟绘本,或者看完这页绘本就去刷牙 —— 你想选哪一个?” 他愣了愣,小手指点着绘本页码:“我选看完这页。” 出乎我意料,那一页读完,他真的放下书走向洗手间。那天晚上,没有催促,没有哭闹,我忽然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安排”,而是 “被尊重”。
这种转变在他学习写数字时更为明显。5 岁的孩子握笔不稳,写 “8” 总像画葫芦,我急了就会说:“你看别人写得多直!” 结果他干脆把笔一扔:“我不会!” 后来我想起书中 “鼓励而非表扬” 的提醒,换了种说法:“你刚才这个‘8’的上半圈比上次圆了,再试试下半圈能不能和它接上?” 他眼睛亮了,捡起笔又试了试。现在他写作业时,会主动说:“妈妈,你看看这个字哪里可以改?”—— 原来当孩子感受到 “进步被看见”,比 “被比较” 更有动力。
最让我触动的是处理他发脾气的经历。有次带他去超市,他非要买玩具车,我拒绝后,他在货架旁打滚哭闹。放在以前,我可能会拽起他就走,嘴里还念叨 “丢死人了”。但那天,我蹲下来轻轻拍他的背:“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那辆车,没买到肯定很失望(和善)。但我们约定好这周不买玩具,所以现在我们要继续买牛奶(坚定)。等你哭完了,妈妈牵着你走,好吗?” 他哭了三分钟,抽噎着说:“妈妈抱。” 我抱起他时,他在我耳边说:“下次不这样了。” 后来他真的很少在公共场合哭闹 ——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了,才有余力学习规则。
书中 “自然后果” 的理念,也曾让我踩过坑。儿子总爱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我以前会说 “再不收就扔掉”(这其实是威胁,而非逻辑后果)。后来我试着让他体验自然后果:晚上他想玩积木时,发现所有玩具混在箱子里,找了十分钟也没找到想要的那块。我没说 “早让你收你不听”,而是问:“玩具乱扔找不到,是不是很着急?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下次怎么放才能方便找到?” 他想了想说:“分盒子装。” 从那以后,他每天睡前会主动把玩具分类收进盒子 —— 原来 “体验后果” 比 “说教” 更有说服力。
班级管理:在 “看见” 与 “联结” 中重塑班级生态
我所在的乡镇小学,很大一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像带着壳的蜗牛,敏感又倔强,渴望关注却又害怕受伤。过去,我总用 “纪律” 约束他们:“不许说话”“必须坐直”,结果班里像压着一块石头,安静却没活力。《正面管教》里 “归属感是行为的基础” 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管理思路。
班里有个叫小睿的男生,是典型的 “问题学生”:上课插嘴、作业不交、课间总跟同学起冲突。我以前会在班会批评他:“全班就你最调皮!” 可他要么低着头不说话,要么第二天闹得更凶。读了书才明白,他的 “调皮” 或许是在喊:“看看我吧,我也想被重视。”
我试着给他安排了一个 “岗位”—— 课间负责整理教室后柜的图书。第一天,他把书塞得东倒西歪;第二天,他学着把书脊朝外;一周后,他竟在图书角贴了张纸条:“看完请放回原位哦”。我在班会特意请他展示整理好的图书角:“小睿不仅把书摆得整齐,还想到提醒大家,这就是责任心!” 那天他坐得笔直,眼里有了光。更意外的是,他上课插嘴的次数少了,有次同桌忘带橡皮,他还主动递了过去。原来每个 “问题行为” 背后,都藏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 小睿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 “我有用” 的价值感。
女生小雅的转变则让我看到 “鼓励” 的力量。小雅性格内向,作业本上总布满涂改液,问她原因,她说:“写不好怕老师说。” 我想起书中 “聚焦进步而非完美” 的建议,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下:“这次的生字比上次少了三个涂改,笔画也更稳了,继续加油!” 下次交作业时,她的涂改液明显少了,还夹了张纸条:“老师,我每天回家多写了一行字。” 后来在作文课上,她第一次举手朗读自己的短文,声音不大但很清晰,全班都为她鼓了掌。
正面管教在班级管理中的魔力,更体现在集体氛围的重塑上。以前课间,男生总爱追逐打闹,女生则扎堆抱怨 “谁又撞到我了”。我借鉴书中 “合作任务” 的方法,把全班分成 6 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 “班级事务”:有的管绿植浇水,有的负责课间安全提醒,有的整理课桌椅。小组每周评选 “最佳合作奖”,奖品是一起在班会分享一个小故事。慢慢的,课间打闹少了,常能看到 “安全小组” 的同学提醒:“慢点跑,会撞到人”;“绿植小组” 的孩子会骄傲地说:“我们的绿萝又长新叶了”。孩子们在合作中找到了归属感,班级不再是 “老师管学生” 的场所,而是 “我们一起守护的家”。
在 “试错” 中成长:正面管教不是 “完美教育”
践行正面管教的过程,并非一路顺畅。我曾误把 “和善” 当成 “妥协”:儿子哭闹要吃冰淇淋,我怕他生气就妥协了,结果他后来变本加厉。这才明白,“和善” 是尊重孩子的情绪,“坚定” 是守住规则的底线 —— 两者缺一不可。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说:“妈妈知道你想吃冰淇淋(和善),但现在刚吃完饭,我们约定好饭后不能吃冷饮(坚定),明天下午可以买一个。” 几次之后,他渐渐接受了 “约定” 的意义。
在班级里,我也曾混淆 “自然后果” 和 “惩罚”。有个学生总忘带红领巾,我让他站在教室后反思(这其实是惩罚),结果他更抵触。后来我换了方式:忘带红领巾时,让他自己去办公室借备用的,并在 “班级日志” 上记下来。两周后,他主动说:“老师,我把红领巾挂在书包上了,再也不会忘。”—— 让孩子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比强迫反思更能让他学会负责。
读《正面管教》最大的收获,是放下了 “完美父母”“完美老师” 的执念。孩子打翻牛奶时,我不再第一时间指责,而是说:“我们一起把它擦干净吧,下次拿杯子要小心哦”;学生考试失利时,我不再说 “怎么又没考好”,而是问:“你觉得这次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原来教育不是追求 “不犯错”,而是在错误中学会 “怎么办”。
如今,家里的争吵少了,儿子常说:“妈妈,我们商量个事吧”;班里的笑声多了,学生见到我会主动分享:“老师,我今天帮奶奶做家务了”。这些细微的变化,让我真切感受到:正面管教的核心,不是 “管教孩子”,而是 “唤醒孩子”—— 唤醒他们内心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意识。
就像书中说的:“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感觉更糟?”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控制与服从,而是尊重与联结。当我们用 “和善” 传递爱,用 “坚定” 设立边界,孩子自会在这片土壤上,长出勇敢、负责、懂得合作的品格 —— 这或许就是《正面管教》留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