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叔”到父:铁汉林凡朋六千日夜守护截瘫继子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20

林凡朋的手,粗糙、关节粗大,布满了老茧和细小的裂口。就是这双手,17年来,小心翼翼地为继子擦拭身体,生怕弄疼了他;也是这双手,拼命劳作,艰难地维持着这个家的生计。继子高位截瘫、妻子绝望出走、生活艰难窘迫,这位河东区郑旺镇林家郑旺村的普通村民,用最坚韧的毅力和最温柔的守护,重新定义了“父亲”的含义。

厄运猝不及防,他用铁肩担起重任

  2002年,35岁的林凡朋同邻村的刘玉娟结了婚,刘玉娟进门的时候带着她9岁的儿子林达。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林达,他满心喜欢,怕孩子不适应,让孩子喊他“叔”,这虽然只是一句“叔”,但林凡朋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因为他要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

婚后的日子虽然过得不宽裕,却也其乐融融。2008年10月的一天,厄运突然降临到这个温暖的家庭。刚上初中二年级的林达,因为急性脊髓炎被送往了医院,医生诊断为高位截瘫,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能站起来。夫妻二人不甘心,于是就四处求医问药,西医试过了,中医也试过了,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没有康复的希望。刘玉娟整日抱着儿子,以泪洗面,终于在2012年秋天的一个午后,她像往常一样出了门,再也没有回来。

刘玉娟走了,什么都没说,还带走了家里仅存的两万元。身边的人劝他说:“孩子的亲妈都跑了,你就算不养他,也没人能说啥。”林凡朋说:“我不能不管他呀,能照顾他一天我就照顾,照顾不了了那没办法。”这句话不华丽但是掷地有声,那是他给林达的承诺,从那以后父子俩相依为命。

前路崎岖坎坷,他用坚韧回击磨难

林凡朋的家不大,小小的院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农具摆放得规整有序。林达的床前有张吃饭的小桌,收拾得干干净净;床边放着尿桶、垃圾桶,但是毫无异味,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媳妇的农村糙汉子生活的地方。

林达在住院期间,身上长了一个碗口那么大的褥疮,出院后,因为不得不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因受压、摩擦和高温出汗等影响反复发作。为了减少林达的疼痛,他四处找人打听,给林达买药,每天他都要给林达清洗并上药,一天三次,17年间从未间断。因为林达生活无法自理,林凡朋每天起床都要先照顾林达洗漱,做好饭菜一口一口喂林达吃,给林达安排上接屎接尿的袋子……做完这些,他才安心地下地干活。17年如一日,他早已习惯了这份付出和责任。

提起林凡朋,尽管林达一直喊他“叔”,但是他说:“这些年了,在我心里他就是我的父亲!”在林凡朋的悉心照料下,如今的32岁的林达已经身高一米八多,体重170多斤。有一次,林凡朋照例找人来家里给林达理发,理完发之后给林达洗了个澡,就在他想把林达抱上床时,深深弯下的腰却一下子没直起来,林达滑落到了地板上,这是十几年来林凡朋第一次把林达摔到地上,事后林凡朋很愧疚。林达说:“这是第一次摔跤,我突然意识到,我长大了,他老了。”

生活凄苦窘迫,他用微笑与困难和解

59岁的林凡朋日子过得很拮据,每当同乡劝他外出打工,说要比在家种地赚得多,他总会摇摇头,他很少出远门,没有林达的时候没机会出去,有林达了出不去了,孩子是他最挂心的事情。

林凡朋在村里建了一个西红柿种植大棚,不足一亩地的大棚每年仅有5000多元的收入,这是他和林达主要的经济来源。每当大棚蔬菜丰收的时候,总会有菜贩子上门收菜,价格当然比自己出去卖要低很多,但是用林凡朋的话来说:“我也知道赶‘四集’赚得多,可是我不能把林达一个人放家里太久。”

林凡朋去过最远的地方应该是医院,一次在乡镇的卫生院,那次他做胃息肉手术;还有一次是到市里的中医院治疗肠息肉。每次住院,林凡朋总是火急火燎的,担心林达在家里出问题,一旦能走动了,他总会第一时间回家来照顾林达。

林凡朋用行动证明了一个好父亲的担当,一个农村汉子的伟大!他用“能照顾一天,我就照顾一天”的朴实言语,让人感受到他在“孝老爱亲”上的精神富足。他的事迹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人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尽责至善,什么是人间大爱。

责任编辑:高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