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鲜血染红的《烽火报》

青未了 08-20

文|张居明

《烽火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冀鲁边区委员会机关报,于1938年秋天在山东宁津创刊,开始是3日一刊,后改为双日报,4开4版,石印,每期四五千份,由傅国光担任社长和总编辑。

该报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接收延安新华通讯社的消息,摘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延安)的重要文章。许多冀鲁边区的党政领导人如肖华、孙继先、马振华、宋任穷都曾为该报撰写过文章。边区文救会总会主任吕器是该报的主要撰稿人。各地、县、部队都设有通讯员,为该报撰稿。该报的出版宣传极大地鼓舞了冀鲁边区军民的士气,坚定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和斗志,起到了投枪和匕首的作用,人们争相传阅。

而敌人对它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扑灭这束引领边区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火苗,日寇派出汉奸密探像猎狗一样四处搜寻《烽火报》的线索,印刷地点不得不多次转移。1942年初夏,日伪开始大规模扫荡,报社被敌人发现后破坏,报纸一度停办。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上级决定把《烽火报》印刷地点由宁津县北部迁往位于宁(宁津)乐(乐陵)边界、群众基础好的王德普村。该村挖设有地道,印刷设备可以转入地下。

当时印刷厂就设在王广平院内的地下,一共有三台石印机,这里安装了两台,另一台设在孙沟子村。抗日积极分子王同云、王兴林二人负责印刷,孟昭武原来是边区地下交通员,现在由他担负起与编辑部联系、传递稿件及报刊发行的任务,王兴文是党支部成员,他带领王好连、王好俭日夜不停地巡逻,担任起保卫印刷厂安全的任务,同时村党支部派出妇救会、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这年的夏秋之际,孟集、柴胡店、杨盘等据点的鬼子、汉奸两百多人突袭王德普村,放火烧了王其元、王太祥等9户抗日家属的房子,把没来得及疏散的群众围困在村中大街上,架起机枪,端着刺刀,捆绑吊打十多名群众,逼问谁是共产党员,《烽火报》在谁家?王晋好之妻刘秀英被拉出人群逼问,她怒视着敌人说:“你们这些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一定会得到惩罚。我什么也不知道!”鬼子凶狠地开枪杀害了她。

王晋山是王德普村人,在边区工作。这次是来印刷厂联系稿件印刷的事务,还没来得及回去,也被敌人包围在群众中间,看到被敌人摧残毒打的抗日群众和倒在血泊中的亲人,他心如刀绞,毅然昂首挺胸走向前高喊:“我就是共产党员!”又对敌人说:“这些群众什么都不知道,你们放了他们,我全说给你。”一个冷不防蹿到敌人面前,趁鬼子不备夺过一支枪同敌人搏斗起来,后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藏在身上的《烽火报》。

敌人折腾了半天,一无所获,只好灰溜溜回了巢穴。后来,根据形势的需要,《烽火报》又辗转到乐陵、庆云县一带,继续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其间,傅国光住在庆云县小魏村。一天拂晓,敌人的扫荡队突然包围了村子。他来不及转移,被抓到李营村,敌人把他绑在一棵大树上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没有吐出关于报纸的半个字,最后壮烈牺牲。

1942年,《烽火报》改名《冀鲁日报》。1944年《冀鲁日报》与《群众报》合并,成立渤海日报社,并于7月1日正式出版《渤海日报》。《渤海日报》自创刊之日起,就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宣传和发动山东人民进行全民抗战,并对山东军民的抗战活动进行广泛宣传报道,为研究山东抗战史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为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德州市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