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鄄城县郑营镇的街道还未完全苏醒,王长莉已骑着“小电驴”走在了上班路上。路旁的白杨在晨光中洒下斑驳的光影,车轮掠过,带起微凉的晨风,树影与人影在这一瞬间短暂交错、分离。而后,白杨在原地守望,而她坚定地驶向十年如一日的坐标。
“年纪轻轻,怎么没去大城市闯闯?”
“这里的乡亲更需要懂技术、能耐心说话的人。”
2015年,23岁的王长莉刚刚毕业,就直接回到了家乡菏泽鄄城,成为一名乡镇营业厅营业员。
乡镇营业厅的工作,远比想象中琐碎。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王长莉就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出发,提前半小时到营业厅开门。她做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把营业厅打扫得干干净净,饮水机装满水,便民服务台上的老花镜、创可贴、充电线摆得整整齐齐。“乡亲们来办事,就像到亲戚家串门,得让他们舒服。”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乡镇用户里,老年人占了不少。有位独居的张大爷,儿女在外打工,每次交话费都要走两里路到营业厅。王长莉得知后,不仅主动帮老人开通了线上缴费,还手把手教他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小王啊,你比我亲闺女还耐心。”此后,张大爷每次来,都要拉着她说上几句家常。
十年间,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日复一日,点滴积累,郑营营业厅在乡亲们心中,早已超越了“办事的地方”,成了他们信赖的“通信家”。而王长莉,用她的真诚和专业,成了这个家当之无愧的“当家人”。她的电动车换了三辆,手机里存着上千个乡亲的号码,备注里细心地写着“李婶家孙子上学要查资料”“王大哥开超市需要多终端组网”……这些细碎的备注,如同白杨深扎土地的根系,默默编织着小镇的通信血脉。
“云电脑、FTTR全光组网……这都是啥‘新鲜玩意儿’?”
“用他们听得懂的话,做他们看得见的事。”
通信发展迭代加速,新业务涌入乡镇市场,对习惯了“交话费、办宽带”的乡亲们来说,这些“新鲜玩意儿”像隔着一层雾。
为了让乡亲们理解设备功能、知道用法,王长莉琢磨出“场景化演示”的妙招。她在营业厅辟出一块“体验区”,摆上云电脑,连接好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的演示界面,让乡亲们可以现场体验。
同时,王长莉还组建了12个“通信服务群”,每个群里都有她亲手写的“服务承诺”:“群里提问,10分钟内必回复;宽带故障,2小时内必上门。”她把进营业厅的用户都拉进群,每天在群里发“业务小贴士”,比如“流量不够用怎么办”“老人机如何调大声”。时间久了,群里的用户成了她的“宣传员”,有人在群里说:“找小王办事,放心!”
“创新不是搞花架子,是把新业务装进乡亲们的生活里。”王长莉始终坚信,技术的价值在于改变生活,让每个人都享受到便捷,这才是她工作的最大意义。
“长莉,那个企业客户的组网方案,你给把把关?”
“服务先锋不是一个人的称号,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
在鄄城县分公司,王长莉是出了名的“全能手”。“通信技术更新快,不学习就跟不上。”步入工作岗位后,王长莉也从未停止学习。营业厅的角落里,放着她攒下的几十本专业书,页边写满了笔记。
她把生涩的专业术语变成乡亲听得懂的“大白话”,无论用户问什么业务,她都能对答如流,被同事们称为“行走的业务百科”。“千兆宽带”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从两车道拓宽成八车道”,“物联网卡”就是“能让家里的冰箱、洗衣机‘上网’打电话的卡”……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同时,她还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分享给团队。她整理出实用业务介绍笔记,里面详细记录着“小商户组网布线避坑指南”等干货;她手把手带着新人熟悉工作环境、学习业务知识,像个“知心姐姐”一样帮助新人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今,她的名字成了郑营联通的“金字招牌”,用户来营业厅,总问:“王长莉在吗?找她办事踏实。”而她依然每天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工装口袋里装着乡亲们的需求清单,心里装着对通信事业不变的热爱,坚守在那方小小的营业厅里,寒来暑往,年轮增长,如笔直的白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通讯员 张怀刚 张婷婷)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