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无愧百年焦点!混双改革引热议,美网在争议中创新成长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1:59 182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怀晓 报道

美网混双新规引发不小争议。新华社发

每年的八月底九月初,网球迷们的目光会聚焦北美。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网球比赛花样也别其它大满贯要更多。

即将于8月24日才进入正赛争夺的美网,不仅奖金创历史新高,还“脑洞大开”引入全新的混双比赛模式。尽管美网此次对于混双的改革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参赛阵容极度豪华,今年美网混双拥有了足够高的“吸睛能力”。

事实上,在创新方面,美网一直“敢为人先”。

聚拢“星光”

是对还是错

一项体育赛事的成功,从来都需要明星参与。

所以,今年美网对混双赛制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参赛资格从传统的双打排名主导改为优先邀请单打高排名球员,仅保留八个外卡名额供双打选手竞争。

这一调整,直接导致许多顶级双打组合失去参赛机会。尽管赛事方辩称此举是为了提升混双的观赏性,但缺乏事前沟通的决策方式引发了广泛批评。

美国女单名将佩古拉曾在采访中对这一改变表达了不满:“我很荣幸他们邀请我参加混双,这会很有趣,粉丝们也会喜欢。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太好。他们擅自改变规则却没通知球员,这绝非好事。”

佩古拉指出,混双原本是双打选手的重要收入来源,而新规变相剥夺了他们的机会。例如,温网混双冠军西尼亚科娃甚至需要依靠外卡才能参赛,新赛制对专职双打选手很不友好。

今年的美网混双赛场,一眼望去尽是诸如阿尔卡拉斯、德约科维奇、斯瓦泰克等男女明星单打选手,尽管他们大多数在首轮便出局。

美网混双冠军奖金为100万美元,对顶尖双打选手而言是一笔重要收入,且混双原本是双打选手展示实力的舞台,如今却沦为单打球星的表演赛。

从商业角度看,美网的改革不难理解。混双项目长期面临关注度不足的问题,而阿尔卡拉斯、德约科维奇等球星参与能显著提升收视率。2024年美网混双决赛收视率较前一年暴跌,成为促使赛事方求变的直接原因。

然而,球星驱动的模式能否持续存疑。一方面,单打高手通常因体能分配问题在混双比赛中投入有限;另一方面,若长期边缘化双打选手,可能削弱项目的竞技专业性。

如何在“明星效应”和“生态健康”间找到平衡,将是美网在创新路上所面临的课题。

既能“吸睛”

还不停“吸金”

即便与本年度其他三项大满贯赛事相较,美网9000万美元的总奖金数已经十分惹眼,但它还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宣传和变现的机会。

目前,正在北美举办的各类网球赛事中,有不少便被打上了“美网系列赛”的标签,在各站赛事本身的标识旁,都有一个美网的标志。

有不少球员表示,只要温网一结束,转战北美硬地赛,几乎随处可见美网的标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有些类似“循环播放”的宣传模式,便能让更多球员和球迷意识到“美网”这个品牌赛事的存在,即便这个天天在眼前晃悠的标识可能带来一点点审美疲劳。

但对于美网组委会而言,与每年都不断增加的入场观众数量、水涨船高的门票收入以及被越来越多人谈论的热闹景象相比,被老球迷吐槽两句宣传模式过于密集,显然无伤大雅。

打响了品牌,赛事方自然不愁没有赞助。

根据美国网协去年公布的数据,上一届美网的赞助商数量达到25家,且大多数企业在赛后回访中给出相当积极的反馈,赞助金额与合作年限有望延长,这也成为美网能够拿出史上最高大满贯奖金的重要原因。

在美网组委会每年制定的工作计划里,赞助商回报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去年,法拉盛网球公园内安排了超过700个赞助商广告位。

按照弗里茨的说法:“赛事期间在赛场和观众区域逛一圈,基本能买到一切想要的品牌和物品,而且每个摊位前都有很多顾客。”良好的赞助商回报,自然能让企业心甘情愿掏出真金白银。

创新进取

美网的底色

回顾以往,在网坛四大满贯中,美网始终走在创新的最前沿。

1970年,美网成为首个在决胜盘采用抢七的大满贯赛事。抢七赛制成功避免了比赛的过度延长,极大地增加了比赛的紧张程度与观赏性,同时也让比赛结果更具不确定性。

1973年,美网成为首个实现男女奖金相同的大满贯赛事。这一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网球运动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发展。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赛事仍然未能实现男女同酬,包括高尔夫、足球、篮球等,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网极具开拓性。

1975年,美网第一次将夜场比赛引入到大满贯中,从此之后,夜场成为网球比赛最鲜明的特色之一,逐渐被许多顶级赛事所推崇。

2006年,美网成为首个正式引入“鹰眼”系统的大满贯赛事。“鹰眼”系统作为强大的辅助判定工具,大大减少了因裁判肉眼判断误差而引发的争议,大幅提升了比赛的公正性。2018年,美网成为首个实现“鹰眼”系统全场地覆盖的大满贯赛事。

2018年,美网还成为首个引入发球计时器的大满贯赛事。发球计时器严格控制分与分之间的发球时长,有效减少了球员拖延的情况,显著提升了比赛的整体流畅性。

2020年,美网在除两大球场之外的15片球场全面取消人工司线,采用电子司线,成为首个引入电子司线的大满贯赛事。2021年实现电子司线全场地覆盖,有力推动了网球裁判技术的进步。

2022年,美网与其他三个大满贯赛事共同宣布,在决胜盘6:6后采用抢十决胜。

今年,美网又出“奇招”,他们将网球比赛与恋爱类综艺结合,计划在网络平台上推出一档特别的节目《Game, Set, Matchmaker》,邀请观众跟随一位单身的女子网球选手,通过一场场比赛来寻找“真爱”。

节目将在美网官方YouTube频道上线,首集将于8月24日播出,也就是正赛开打的那天,最终集则安排在女单决赛当天上线。

虽然这样的探索难免引发争议,但已经有制作单位和广告商拿着真金白银与赛事方面寻求合作,单从经济角度上看,这样的新模式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局。

说到底,体育赛事,尤其是商业化的体育赛事就是一场“秀”。既然是“秀”,组委会便有太多文章可以做。拥有144年悠久历史的美网,不一定是最精彩的大满贯,但一定是最吸引人的赛事,凭借其卓越的先锋性,深度推动着网球运动的变革与演进。

责任编辑:刘伟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