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班·齐鲁壹点 宋祖锋 通讯员 朱天麒
她引进了青岛第一台植保无人机,让年纪大的农民不用再背着药箱在烈日下打药;她在青岛第一个用上无人驾驶拖拉机,让上了年纪的人也能轻松操作;她建立起山东第一个覆盖种植、管理、收购、加工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成了三千多户农民的贴心帮手……她就是莱西“农机女王”张荷,用十七年时间,一步步把农民“看天吃饭”的不安,变成了“不管旱涝都能有收入”的安心。
抵押房子赔付农户损失
2000年夏天,22岁的张荷在青岛有份坐办公室的工作。但在父亲多次劝说下,她回到莱西夏格庄镇,接手了父亲经营的小农机店。这个选择,改变了她之后的路。“农机不是一堆铁,它连着庄稼收成,也连着孩子上学的学费。”父亲的话深深打动了张荷,她开始认真对待这件事。
“小姑娘懂什么农机?”一开始,很多农户不相信她。张荷没多解释,而是天天往地里跑,拿着本子记下大家遇到的问题。播种机容易卡住、打药不均匀……晚上回家,她自己拆机器研究,手被零件划破是常事。“越是没人看好,我越要做好。”凭着一股倔劲,她慢慢入了门。
但现实给她当头一棒。2007年冬天,张荷买来的10台农机中有8台根本不能用。“有的农机质量太差,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那个除夕夜,张荷独自在冰冷的仓库里对着那些故障机器默默流泪,看着眼前一堆坏掉的机器,她却依然坚持,按照原价赔付给信任她的农民兄弟。为了补偿大家的损失,她咬牙抵押了自己唯一的房子。
这次失败几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但却换来了乡亲们的信任。从那时起,她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话,也在农机这行扎下了根。
推出“土地托管”模式吸纳千余名社员
此后十年,她将经营方向向大型机械、高端装备拓展,引进了无人机、无人驾驶、节水种植管理系统等高端智能农业装备。还成立了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支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团队,让乡亲们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十年打拼,张荷从“农机小妹”成长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机女王”,但她并为因此满足。当她站在广袤的田野上,看着农民们依然在靠天吃饭的困境中挣扎时,一个新的想法在她心中萌发。2017年,她毅然决定转型,推出“土地托管”模式,吸纳了千余名社员。她采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对不愿流转又种不好田、管不好田的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植保服务,同时通过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本保障。
然而转型之路并不平坦。由于技术不配套、种植经验不足,项目很快出现亏损,资金链几近断裂。无数个夜晚,她辗转难眠。“任何事我们如果没有去做,就永远没有发言权。”张荷说。痛定思痛后,她决定砍掉非核心业务,聚焦小麦、玉米主粮,并联合中科院等机构打造4000亩绿色增粮示范基地。从此,她不再只是坐在办公室的决策者,而是扎根田间的“农业科学家”,在农机专家的身份之外,又多了农业专家的新标签。
修建现代化粮食烘干中心
随着土地托管规模的扩大,粮食晾晒成为新难题。2021年夏收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10公里晾晒带上的小麦几乎全军覆没。张荷冒雨带头抢收,全身湿透。“看她那样子,就知道她为什么被叫‘铁娘子’了。”一名老员工说。虽然半年辛苦差点白费,她却乐观地说:“老天这是在提醒我,该建粮仓了!”
三个月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青岛首个现代化粮食烘干中心拔地而起,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民晒粮难的问题,更开创了“粮食银行”这一创新模式。农民们现在可以像存钱一样存粮食,再也不用担心粮价波动带来的损失。
如今,张荷的事业已发展成服务“三农”的全产业链平台:托管耕地100多万亩,统防统治200多万亩,改造节水节肥农田3000多亩;建成6万吨规模的现代化粮仓,研发优质种子,推广智能种植技术;同时还开发了传统石磨面粉、古法花生油等特色农产品,带动3000多名农民掌握现代种植技术。从农机铺里的“门外汉”,到全产业链上的“麦田守望者”,张荷用十七年完成了农业创业者的精神涅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