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香蝶变,蝴蝶兰绽放“美丽经济”;千亩荷塘之下,“荷塘四宝”循环共生助力产业振兴;曾经困扰农田的蚂蚱,如今在大棚里振翅跳跃,奏响丰收乐章……东营区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发展之道,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发展片区特色产业,汇聚成一幅“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新画卷。
兰香蝶变 花卉绽放“美丽经济”
走进牛庄镇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20座高标准连栋大棚的双福花卉基地跃然眼前。目前,双福花卉已汇集蝴蝶兰品种200多个,从经典大花型到珍稀迷你种,从纯净单色到斑点条纹等特殊纹路品种一应俱全,构建起国内首屈一指的蝴蝶兰种质资源库。
为提高花卉的品质和产量,自基地建立之初,双福花卉公司不断创新栽培技术。在这里,只需一名技术员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全棚灌溉操控,悬挂式潮汐灌溉系统配合物联网中控平台,让肥水在特制苗床间如潮汐般规律涨落。通过“潮汐灌溉+肥水回收”技术闭环,水肥利用率突破95%大关,一朵朵娇艳的兰花绽放出智慧农业的绚烂图景。
同时,借助地热资源富集优势,牛庄镇利用城镇尾水为设施花卉增温,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促进了花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让基地“花经济”充分绽放。
双福花卉凭借成熟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与科学管理体系,实现蝴蝶兰年产量400余万株,产品不仅覆盖国内20余个省市,更远销日、韩、俄罗斯、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花卉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中国名片”。
荷塘生金 “四宝”串起产业链
在史口镇瑞丰家庭农场,800亩荷塘呈现产业融合新图景。“荷塘四宝”:莲藕、小龙虾、荷叶、莲蓬在这里共生共荣。
莲藕、小龙虾复合养殖实现水下共生,废弃荷叶经蒸汽杀青工艺制成广受欢迎的荷叶茶,莲蓬开发鲜食与深加工产品。农场持续延伸价值链,计划推出莲子礼盒、莲心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以前修剪的荷叶全烂在塘里,现在通过蒸汽杀青工艺锁住黄酮活性,制成荷叶茶,味香纯正,深受市场欢迎。每年能产出3000公斤的荷叶茶,商客从周边扩大到省市外。”史口镇瑞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盖春铭说。
史口镇以资源为基,打造林家莲藕小龙虾、培里贝贝南瓜、油郭艾草食用菌等特色品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荷塘研学、剥莲蓬体验让生产场景变旅游景点。”东营区史口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宋清清说:“串联农家乐打造‘春赏花、夏品虾、秋采莲、冬尝藕’四季线路,带动30余户村民共享红利。”
蚂蚱振翅 “小害虫”变身“致富虫”
在胜园街道卢家村内,土地困境因一群“飞蝗”而破解。卢家村飞蝗养殖基地的大棚内,那些曾经被视为农田害虫的小昆虫,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乡村致富的“金钥匙”,成群的蚂蚱在纱网大棚内振翅跳跃,共同交织出乡村致富的新乐章。
“我们采用遮阳网保持棚内的温度在25到32℃左右,喂食以优质牧草和墨西哥玉米秸秆为主,纯天然无公害,同时定期清理粪便,预防病害,充分保证蚂蚱的品质。”卢家村飞蝗养殖基地技术负责人卢守刚介绍。养殖基地的密度在每平方米不超过一千只,合理的密度可以使单虫日均增重百分之十八,这样养殖出来的飞蝗蛋白质含量更高,营养价值更高。
卢家村曾是典型的失地村居,产业发展长期受制于土地性质与资金短缺为帮助广大返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及为留守妇女、老人等提供就业岗位,胜园街道立足辖区实际,按照“国企输血+三方兜底+村民参与”模式,积极引导农村规模化发展蚂蚱养殖特色产业,集聚多方资源,打造了卢家村飞蝗养殖示范基地。
在卢家村,蚂蚱养殖成了村民致富的“新选项”。一开始,特色养殖让村民们“摇摆不定”,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让蚂蚱养殖产业能够健康发展,胜园街道推出“零门槛”扶持政策: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彻底消除养殖户后顾之忧。
目前,卢家村正在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预制蚂蚱、蚂蚱酱、蛋白肽深加工等业务,进一步提升蚂蚱养殖品质和价值。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绘就共富乡村新面貌。
东营区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笔,在盐碱地上绘就产业发展的新图景,从“荷塘四宝”的链条深耕到“失地村”蚂蚱养殖的华丽转身,再到双福花卉的“美丽经济”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近年来,东营区不断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乡土特色产品,让农户成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增值收益,更好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带就业促增收作用。目前,全区已有17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3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黄河三角洲大米”“麻湾西瓜”等40余个品牌熠熠生辉。(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王凯旋 刘浩正 王金玉)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